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考慮很多面相
市場並非總是有效率
有時候公司內在價值已經顯著提昇
但市值未必會反映出來
營收成長但股價下跌常見的原因有:
1. 公司浮濫接單,營收雖然成長,但毛利率卻下降,或是收帳困難
造成現金流不佳,影響盈餘品質。對於已經是毛三到四的公司而言,
毛利率下降一些,要從衝刺營收來讓盈餘成長都充滿困難,看看
這幾年X海就是明顯的例子。(台積雖然營收不如X海,但盈餘和
現金流都顯著較佳)
2. 公司原來處於高成長期,但成長趨緩,導致市場評價下降。一般而言,
有效率的市場會估算公司未來幾年的現金流折現來評價,如果一家公司,
營收成長從原來的30%下降到10%,可以試著估算FCF discount值會差多少。
另外,參考Lynch對成長股簡單的評價PEG也可瞭解。
3. 公司未來接單不理想,使得知情人士提早出場避險。對於以電子業為主的
台灣產業而言,由於營運深受景氣影響,導致無法由近月份營收來外插
未來之營收表現。可以看看之前的X銀和最近的TXK/X碩,股價崩跌和營收表現
會有二至三個月的落差,知情的內部人和外資早已出場甚至放空避險,在
高法人持股的權值股上,一般散戶很難佔到優勢。
4. 市場冷凍陷入低效率狀況。在嚴重的空頭市場底部,即使是好的成長股
也可能遭到市場忽略,有經歷過最近幾次大空頭的人都曉得這點。在2008年底
精華出現過二位數的價位,而且當時營收尚有個位數成長,預估PER僅10X。
在市場中期回檔時,市場也可能錯殺成長股,特別是冷門的小型公司。
5. 一次性的營收入帳,出現成長假象。這種情形常出現在營建業、營造業、
專案型出貨業務(例如資服業、IPC、工程顧問等)。在評估公司是否處於
成長期需要審慎為之,許多不肖大股東就是利用這方式來炒作股價,順勢
在高點出貨,再等待股價回檔後回補持股,多數由人頭戶交易不需申報,
外部人霧裡看花,以為公司前景仍樂觀。
瞭解市場評價和內在價值間的差異是獲利的關鍵
但內在價值是個抽象的概念
即使是內部人也未必能完全瞭解公司的價值
畢竟景氣變化鮮少有人可以參透
供你參考
※ 引述《iwillbefine (把心留給在乎你的人)》之銘言:
: 請問一下,如果營收幾個月以來都是往上走的,"理論上"不是股價也會
: 反映嗎?
: 如果反而往下走,問題會是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