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瑞典經濟犯了一個日本式錯誤

作者: ted5566 (ted)   2014-04-23 17:44:00
1.原文連結: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40423/c23krugman/zh-hant/
2.內容:
三年前,瑞典曾被廣泛認為是應對全球危機的模範。該國出口受到全球貿易疲軟的衝擊,但迅速反彈;受到規範監管的該國銀行安然度過了金融風暴;該國有力的社會保障計劃支撐了消費者的需求;而且不像歐洲許多國家那樣,瑞典還有自己的貨幣,於是就有了不可多得的靈活性。到2010年中期,經濟產出迅速提升,失業率快速下降。《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宣稱,瑞典「是經濟復蘇領域的巨星」。
之後,「貨幣施虐癖」(sadomonetarists)就來了。
在那之前的故事是:2010年,瑞典經濟遠比其他發達國家要好。但是失業率仍然處於高水平,而通脹水平很低。儘管如此,瑞典中央銀行(Riksbank)還是決定開始提高利率。
瑞典央行內部對於這個決定存在不同意見。當時的副行長、也是我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的前同事拉爾斯·斯文森(Lars Svensson)極力反對大舉提高利率。斯文森是世界上研究日本式通縮陷阱的頂尖專家之一,他警告說,在經濟依然低迷時加息,可能會讓瑞典面臨相似的風險。然而他發現自己受到孤立,於是在2013年離開了瑞典央行。
果然,加息後不久,瑞典的失業率就停止下降了。通貨緊縮的現象來得稍晚一些,但畢竟也發生了。「經濟復蘇領域的巨星」把自己變成了日本。
那麼瑞典央行為什麼犯下了這樣一個糟糕的錯誤?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官員們的說辭也變來變去。起初,央行行長宣稱,加息的目標是對抗通脹:「如果現在不提高利率,在更遠的未來,我們恐怕就會面對更嚴重的通脹……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確保達到2%的通脹目標。」但隨着通脹滑向零,與據稱很重要的目標相比跌得越來越低,瑞典央行提出了一種新的理由:收緊貨幣供應意在抑制房地產市場泡沫,從而避免金融體系不穩定。也就是說,隨着形勢的變化,官員們為一個不變的政策編造了新的理由。
簡而言之,這活脫脫就是貨幣施虐癖的經典例子。
我用這個詞是經過了推敲的,並不只是想出言粗鄙。(這個詞是《觀察家》[The Observer]的威廉·基根[William Keegan]發明的。)至少按我的定義,貨幣施虐癖是金融官員和評論人士中的這樣一種常見的心態:本能地厭惡低利率和寬鬆貨幣政策,即使失業率高、通脹水平低。在國際組織中會發現很多貨幣施虐癖,在美國他們通常待在華爾街,或者在具有右翼傾向的經濟院校里。我很高興地說,他們在美聯儲(Federal Reserve)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但他們總會不斷地騷擾美聯儲,要求停止提振就業的舉措。
當我形容那種對低利率的厭惡是出自本能,我的確是想表達這個意思。儘管貨幣施虐癖對其政策觀點所提出的理由,彷彿是邏輯連貫的分析,但他們並不會因應變化情況而調整自己的政策觀點——只是會編造新的理由。這有力地表明,我們看到的只是本能的感覺,並不是深思熟慮的立場。
的確,瑞典央行為提升利率不斷拿出不同說辭的做法,也受到了一些國際組織的效仿,比如總部位於瑞典的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這家銀行面向的是那些有影響力的銀行家,也是貨幣施虐癖的大本營。就像瑞典央行的做法一樣,國際清算銀行也調整了加息的理由——要應對通脹!要保障金融穩定!——可是從來沒有調整政策訴求。
這種本能的厭惡到底從何而來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富裕債權人的利益的本能認同,而不是通常更窮的債務人。但我相信,這種厭惡還有另外一個來源:許多金融官員希望擺出嚴肅、意志堅強的姿態,也樂於通過給別人製造痛苦來顯示自己多麼強硬。
無論出於何種動機,貨幣施虐癖都已經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在瑞典,他們在勝利之際扭轉戰局取得慘敗,將經濟成功的傳奇轉變成了一眼看不到盡頭的停滯和通縮。
而且他們還可以在未來造成更大的破壞。金融市場最近相當平靜,沒有發生銀行業危機,歐元區瓦解的威脅也不會很快出現。但如果以為經濟復蘇的局面已經確定,恐怕就錯了,而且那種想法也是危險的。錯誤的政策很容易破壞我們仍然遲緩的經濟進展。所以,那些穿着黑西裝一本正經的人告訴你,應該停止所有的寬鬆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時,請千萬小心。看看那幫人對瑞典都做了些什麼。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
瑞典也陷入liquidity trap了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