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連結:
http://cn.nytimes.com/business/20140509/c09chinanet/zh-hant/
2.內容:
中國深圳——這是數字時代的最佳投資之一。
2001年6月,南非傳媒公司Naspers用34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舉步維艱的中國初創公司的大量股份。今天,這家名為騰訊的初創公司已經成了互聯網巨擘,市值接近1200億美元,遠超eBay或雅虎(Yahoo)等互聯網先驅。由於這筆時機精準的投資,Naspers獲得了400億美元的收益。
在炙手可熱的中國互聯網市場,Naspers等外國投資機構已經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周二提交了首次公開募股的方案,雅虎和日本軟銀(SoftBank)憑藉在該公司的持股可能贏得共750億美元的收益。當中國互聯網搜索引擎百度2005年上市時,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持有其三分之一的股權;上市首日,百度的股價就上漲了354%。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京東也將於今年啟動上市,一大批外國投資機構將因此大賺一筆,包括美國的投資公司老虎環球(Tiger Global),俄羅斯的DST全球(DST Global),和沙特阿拉伯王子瓦利德·本·塔拉勒(Alwaleed bin Talal)。
私募公司鼎暉投資(CDH Investments)專註於中國業務,公司合伙人司徒山客(Stuart Schonberger)說,「這就是大數定律,就中國而言,如果進展順利,結果就會妙不可言。」
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外國投資規模之龐大、利潤之豐厚,已經令一些分析人士擔心,中國政府可能進一步收緊已有的限制,確保對中國經濟中這個最富活力和敏感性的領域實施掌控,就像它對銀行業、電信業和航空業所做的一樣。
但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尚未表現出過多擔憂。監管機構沒有對外國股東施壓,要求其減少持股,也沒有試圖阻止中國公司海外上市。分析人士說,這也許是因為北京對這一領域的影響力更加隱蔽。管理着大型互聯網公司的中國企業家允許政府密切監控它們的網站,任意進行審查——外國投資者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
關注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北京分析人士洪波說,「如果政府想要監管互聯網公司,這些公司是否由外國公司持有無關緊要。」
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曾經稱讚阿里巴巴和騰訊是中國創新企業的典範。中國官方的新聞機構幾周前甚至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盛讚互聯網行業的迅速發展,絲毫沒有提到幾乎所有的大型公司都從外國投資者那裡獲得了大量資金的事。
新華社的這篇文章說,「在這個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接觸互聯網20年之後,中國已經從根本上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但卻不是某些西方人士預測的那樣。中國的互聯網不僅沒有帶來崩潰,反而在商業上更加強勁,更加具有創新性。」
外國投資機構擁有控股權的做法源於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中國企業家正在不顧一切地為自己的互聯網初創公司尋找資本,其中的許多公司以硅谷的企業為榜樣。由於中國幾乎沒有風險投資公司,許多初創公司轉向了外國資本。
只有一個問題:在一些被認為敏感的領域,中國政府限制外國投資。
不過,聰明的銀行家和律師們很快找到了解決方案。他們提議,註冊一家離岸控股公司,用它來控制初創公司的資本。這家控股公司會與中國公民擁有的國內實體掛鈎,而這些中國公民將持有互聯網營業執照。
這個複雜的投資結構——即所謂的可變權益實體——成了一個讓中國網絡企業家得以利用外國資本的監管漏洞。它還為這些公司在海外上市創造了條件。
「互聯網公司在中國沒有可行的出口,」擁有在華業務的啟明創投(Qiming Ventures)的聯合創始人蓋理·瑞斯徹(Gary Rieschel)說。「要在上海上市,他們必須證明公司連續三年盈利。沒有一家公司能做到這一點。」
外國風投公司迅速抓住了機遇。除了德豐傑投資,硅谷公司Integrity Partners、紀源資本(GGV Capital)和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都購買了中國最熱門的一些初創公司的早期股權,包括新浪、搜狐、百度和網易。
一批從事長線投資的戰略投資者也購買了這些公司的大量股權。1999年,軟銀對剛成立不久的中國B2B電子商務網站Alibaba.com投資了2000萬美元,後來又幾次投資該公司。軟銀主席孫正義(Masayoshi Son)當時告訴同事,他打算長期持股,在中國的互聯網市場獲得立足點。
軟銀旗下的軟銀中國資本(SBChina Venture Capital)執行主管合伙人薛村禾(Chauncey Shey)說,「孫正義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人,是一個擁有戰略眼光的運營高管。他通常不需要退出。他考慮的是長期回報。」
由斯坦福大學(Stanford)校友楊致遠和大衛·費羅(David Filo)創辦的雅虎公司也因為對阿里巴巴的投資而大賺。2005年,雅虎的中國網站漸漸被本土的競爭者超越。因此,雅虎高層當年宣布,將把旗下中文網站的控制權轉交給阿里巴巴。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雅虎同意向已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這家公司投資10億美元,以換取40%的股份。
這項投資如今看來相當英明。雙方簽訂協議後不久,雅虎就開始在美國市場上表現不佳,與此同時,隨着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平台淘寶和天貓呈現爆炸性增長態勢,雅虎的這筆投資一飛衝天。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目前的估值為350億美元,這還是在兩年前以70億美元的價格賣出大量股份之後。
分析人士稱,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的互聯網市場上取得了成功——而且避開了北京當局的嚴厲審查——一個原因在於,它們在這些初創企業中扮演了大體低調的角色。它們會在董事會中佔據席位,但放手讓企業的中國創始人進行日常管理,並發展自身的經營策略。
Naspers與騰訊之間的關係採取的就是這種模式。
Naspers於1915年成立於約翰內斯堡,以發行報紙起家,後來擴展到付費電視和互聯網服務領域,並且開始尋找在中國做交易的機會。這家公司一貫低調,於上世紀末進入了中國市場。到2001年,Naspers進行了第一筆大交易,購入了騰訊的股份。後者由一群痴迷於傳呼機和即時通訊的工程師創立。
那時候,總部位於中國南方城市深圳的騰訊前景頗為黯淡,苦於旗下的免費即時通訊工具OICQ賺不到錢。而且,收購了即時通訊企業ICQ的美國在線(AOL),剛剛在美國發起了針對騰訊的訴訟,指控其侵犯商標權。
接下來,就在騰訊與Naspers進行談判的過程中,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了,大幅壓低了這些中國年輕企業家的期望值。
儘管挑戰重重,Naspers還是將騰訊的估值定在了8000萬美元上下,並且同意向其注入更多的資金。騰訊很快將旗下的即時通訊工具改名為QQ。Naspers從騰訊的兩大投資商手中收購了公司近一半的股份。這兩家投資商分別是總部位於美國波士頓的IDG資本,以及電訊盈科(PCCW)旗下的風險投資公司。盈科由香港億萬富豪李嘉誠(Li Ka-shing)的兒子掌控。這兩家公司於1999年向騰訊注入了區區220萬美元,它們將股份出售給了Naspers的子公司MIH,獲得了巨額利潤。
「IDG和盈科喜歡投資初創企業。不過我們當需要資金進一步發展的時候,他們就幫不上忙了,」騰訊的董事長及聯合創始人馬化騰曾接受採訪稱。「MIH實力雄厚,因此更有保障。」
完成這筆投資後,Naspers退居幕後,放手讓騰訊的創始人掌握公司的發展方向。在即時通訊業務的基礎上,騰訊變身為在線遊戲與社交網絡巨頭,如今已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風投企業很少能通過長期投資互聯網初創企業賺到100億美元以上。然而,幾乎從未就其在中國的投資接受採訪的Naspers公司,多年來按兵不動,而其手中持有的股份目前的價值達400億美元左右。
當年牽頭投資騰訊的Naspers高管之一查爾斯·瑟爾(Charles Searle)本周通過電子郵件接受本報採訪稱,「我們一股也沒賣。」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
不知投資者在臺灣能否淘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