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的結構十年一大變,其中最大的一次莫過於90年代的電子成為台股主流,
1993年起電子股成交比重與所佔市值比不斷升高,
逐漸威脅到當時佔權值最重的金融股,那時誰會料到電子股會在1997年正式成為主流
會完全把金融股的地位取代? 大家認為50%以上成交比重叫過熱,
所以電子不買,結果眼睜睜看到電子股不斷噴出,成交比重繼續上到60%.70%.80%,
反而手上的金融,傳產就是不動還盤跌.
只能說,主流轉換下,如果你還是抱持過去的看法,
自然註定要吃虧,現在呢? 情況剛好反過來,電子的主流色彩正在淡化,
甚至逐漸淡出主流,反而金融,生技與中概可能逐漸變成主流,金融反應的是開放
以及長期偏低的本益比(國外金融股多能享有較高本益比),中概與生技亦然,
反而電子股面臨的是產業瓶頸,現在你或許會覺得電子股成交比重
與總市值如果小於50%是嚴重偏低,但未來如果低於50%變成一種常態呢?
不要認為不可能,至少最近非電子的大漲甚至噴出,即有這樣的情況,
外資如果看淡電子業,他們一定會賣電子權值股,但賣股同時還不能對摩根指數造成衝擊,
因此,外資相對的也會拉拔非電子權值股來替代原本的電子權值股,
甚或將非電子股權重養大,讓非電子主導力增加,就像1997年那時外資養大電子股情況一樣
而且,必須了解到一件事-沒有永遠的主流產業股,電子股爽了那麼多年後,
影響力正在下降,未來,你必須去習慣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