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
: 2015 年 Q1 航空雙雄就雙雙提列 原油避險 損失,各吃掉 eps 0.47元與
: 0.62元,而這次 2618 再次提列原油交易損失,主因在,2015 年初提列業
: 外損失後,在3、4月間,2618 認為國際油價低點有限,所以進去 攤平
: 原本的損失部位(原部位並沒有停損平倉),結果國際油價一路跌一路攤
: ,以致這次提列的損失金額擴大,假設、如果、不幸、萬一…國際油價持
: 續破底,那這業外投資的損失還會持續提損,這個後續要觀察…
: 這是 2618 先認列損失,那 2610 呢?
: 最近一堆分析師狂喊航空雙雄因為低油價成本降獲利會增,這邏輯沒有錯
: ,但人家就愛玩期貨避險又不停損,明明 2015 年初新聞就在那,過了1
: 年通通忘記原油避險這地雷…
: 不過,這邊認列的損失都是「帳上」損失,只要不平倉,都不會造成實質
: 損失,就不賣不算賠嘛,而且航空雙雄那麼大間,錢多底子硬,繼續拗單
: 攤平,等原油止跌回升走大多頭上漲時,這些帳面損失總有一天通通可以
: 在財報上回沖,所以 長 遠 看 原油總是會彈嘛,拗久了就是你的 XDDD
: 人家有錢可以繼續攤平降部位成本,你沒錢套牢就只有…等死。
先講幾個前提
有些較認真的會去查衍生性商品交易資訊,但航空業衍生商品
還會含有大量外匯部位,不能直接劃上等號。
衍生性商品可分類為符合避險會計,與交易目的的商品。
適用避險會計之一般條件
避險關係唯有同時符合下列所有條件時,始應適用避險會計之規定:
a.
於指定避險開始時,有關避險關係、企業之風險管理目標及避
險策略應有正式書面文件。該書面文件至少應載明避險工具、
相關被避險項目或交易及被規避風險本質之辨認,與如何評估
避險工具抵銷欲規避風險造成被避險項目之公平價值或現金流
量變動之有效性。
b.
避險預期能達「高度有效」抵銷被規避風險所造成之公平價值
或現金流量變動,且此一特定避險關係與原書面文件所載之風
險管理策略一致。
c.
以預期交易之現金流量避險而言,該預期交易必須是高度很有
可能發生且其現金流量之變動將影響損益。
d.
避險之有效性能可靠衡量,亦即被避險項目之公平價值或現金
流量及避險工具之公平價值能可靠衡量。
e.
企業應持續評估避險有效性,且於指定避險之財務報表期間內
均確定該避險為高度有效。
由此來檢視
長榮航空於2015年06月已出清不符避險會計之部位,到最新申
報資料 (2015年11月) ,期間並無任何增減。
中華航空2015年01月至11月皆有交易不符避險會計之部位,但
依其損益變化至11月實現與未實現尚為正數1.70億元。由趨勢
推斷應該不是原油或燃油的多頭部位。
符合避險會計部位去討論損益其實很奇怪的,因為價格避險會
計部位必定與被避險部位相反,就航空業因為需持續購入燃油
供營運耗用,因此未來需購入的燃油可視為空頭部位,因此航
運業會建立多頭避險部位,波動與損益如下表。
上漲 下跌 持平
營運成本 增加 減少 不變
避險部位 獲利 虧損 不變
淨效果 不變 不變 不變
上表未考慮交易成本,若有成本淨效果會小賠,利用有限成本
來規避風險。
在原油下跌趨勢之下,避險部位能賺錢才是奇怪,就這點來論
避險部位損益來論成敗有點莫名。
長榮航空與中華航空的衍生性商品2015年11月損益如下(單位:億)
不符避險會計 符合避險會計
未沖銷 已沖銷 未沖銷 已沖銷 合計
長榮航空 0 -1.35 0 -30.97 -32.33
中華航空 0.87 0.92 0.39 -24.93 -22.73
注意:上表是所有衍生性商品,包含但不限於外匯與燃油
風蘭大的心得推論反映出對避險會計的原理誤解,避險部位並
不會任意出場,因為期中出場還會多了市場波動率與流動性的
差價反而增加曝險,而被避險部位成為裸部位直接受市價影響
,就避險而言任意停止避險操作才是在賭市場方向。而部位隨
時間推進會出場或建立新部位,例如長榮航空於03月時避險部
位已沖銷為13.0億,11月時已沖銷64.4億可佐證。因此心得推
論凹單其時有點過頭了。
因為之前有些公司投機衍生性金融商品大虧,因此在公司內控
與法規準則中訂立百分比或金額觸發門檻,公司揭露部位損益
情形,但現行一般並不是公告整個避險部位的損益,而多是在
外加說明,而使得避險部位被部分未能完全理解的訊息使用人
有意或無意的形成錯誤解釋。
我是期望相關部門應該修改規定,讓避險會計衍生性金融商品
揭露不是只揭露衍生性金融商品部位損益,應在揭露整個避險
與被避險的組合損益,以免投資市場錯誤解讀。
就投資而論
公司避險操作降低了公司與原物料間的關聯性,也就是原物料
下跌並不能直接反應在營運績效。
航運業歷經高油價而開始避險與燃油附加費等措施,降低高油
價的損失,但也降低了低油價對公司的助益。
避險是利用成本支出來規避波動,而一般公司並不會揭露避險
比例,比例高低要看公司對波動的承受能力與對市場的預期,
並沒有絕對。
新聞常常只說片面,投資人要去思考更加全面,而不要見樹不
見林。
感謝風蘭大的用功心得,讓板上有許多討論,我也認真回這一
篇,讓大家認識何謂避險操作,若有不足請各位補充與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