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國企業正大舉併購歐洲企業

作者: zxcvxx (zxcvxx)   2016-06-15 00:54:49
1.原文連結(必須檢附):
http://bit.ly/260stH0
2.原文內容:
中國企業正大舉併購歐洲企業
據金融數據公司Dealogic統計,中國大陸企業大舉併購歐洲企業,2015年共有102家收購案
,2016年更是加速併購腳步,今年1至5月已達93家提出併購邀約。
其中,平均以每周一家的速度向德國公司提出併購邀約。德國之聲報導,陸企正瞄準德國
「工業4.0」新一輪科技革命,併購德國科技公司借力融合發展「中國製造2025」走向智造
之路。
圖一、中資企業在歐洲大肆收購之統計(2016年1-5月)
華爾街日報報導,今年以來截至5月中旬,累計陸企已向24家德國公司發出了收購提議,
提出了相當91億美元的報價,遠高於2014年全年收購28家德企,共計收購金額26億美元
併購案的紀錄。
事實上,根據統計,從今年初到目前為止,在不足六個月的時間內,中國投資者已經向
24家德國公司發出了收購提議,相當於以大約每周一家公司的速度收購德國公司。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交易包括: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設備製造商
庫卡集團,持股比例或從13.5%提升至30%以上,成為庫卡的第一大股東。
還有,福建投資公司FGC向德國氣相沉積半導體磊晶設備廠愛思強提出收購要約,
中國化工收購德國先進的塑膠和橡膠處理設備生產商克勞斯瑪菲集團,
長江三峽集團傳出洽購德國北海的海上風力發電廠Meerwind以及北京控股收購德國
高科技癈棄物能源公司qEEW。
德國企業紛紛拋售企業資產
分析德國企業紛紛拋售企業資產原因,因德國中小企業多為家族企業,現也面臨世代交替
之際。而根據德國University of Witten教授研究指出,在很多案例中,德國小孩子不願
繼承父親的衣缽,因為他們看到了繼承家業的代價。他們對人生有不同的想法。
所以,這些難以找到繼承人的科技公司反成為中國的投資客在尋找的目標。
而中國的投資客之所以會受到德國中小企業的青睞,是因為中資企業依賴德國的勞工,
且經常仰賴現有的德國管理團隊。還有,中國的投資客也比較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
中資併購歐洲企業 意在取得技術及品牌
分析中資願意大筆撒錢併購歐洲企業之原因,基於取得先進技術、專利、品牌、服務及
通路。希望借重品牌號召力和技術,拓展全球市場。
日本家電品牌賣給台灣或中國企業
中國資金幾乎瞄準全球知名或中小企業。近期,對日本家電品牌更是愛不釋手。
每當日本企業出現經營問題,最先作為買方自告奮勇的總是中國企業,向陷入經營危機的
日本企業慷慨出資伸出援手。
過去,松下連2年陷入逾7000億日圓的虧損後,2012年將旗下三洋電機的傳統白色家電業務
賣給中國海爾。先鋒也是一樣,因大規模投資電視而陷入經營困難,2009年為獲得資金,
將「Pioneer」品牌使用權有償售予中國蘇寧電器(現為蘇寧雲商集團)。
JVC建伍株式會社也是一樣,在經營重建10年後,將「JVC」品牌賣給台灣企業。
買家認為收購日本家電業務是提高品牌號召力的捷徑,但消費者眼睛是雪亮的,
現實 並非如此樂觀。沒有自主品牌的蘇寧利用買來的「先鋒」品牌,讓名不見經傳的
中國企業製造家電商品,然後貼上先鋒品牌銷售。如今先鋒在中國被視為低階品牌,
對於曾經是開創一個時代的「Pioneer(先鋒)」企業的風采,情何以堪。
如今,「SANYO」、「Pioneer」和「JVC」後,「TOSHIBA」和「SHARP」等日本家電品牌
再次跨海而去,命運將取決於中國、台灣企業。
結語
沒有自主品牌的中國企業利用「買來的品牌」,讓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製造商品,
然後貼上品牌銷售。然而,品牌本來是企業注入自己的「靈魂」,與客戶間建立信賴,
花很長時間才培育出來,企業品牌價值就在此。
由於品牌號召力沒有提高,中國企業試圖穿著他人的衣服參加比賽。從中短期來看,
這種交易對買賣雙方都沒有好處,必須長期才能使併購效益發酵,然而這種交易模式仍然
會再次出現。因為,中國企業在賭自己是「下一個聯想」的成功模式。(620字;圖1;表1)
表一、近期中資企業在德國大肆收購
表二、日本家電品牌賣給台灣或中國企業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
這篇報導從品牌經營角度看中國式的企業收購發展隱憂
雖然有其缺點,但不可謂言,捧著錢去買技術、管理與品牌是擠進世界品牌最容易的捷徑
然而這也只有中國企業能有這種本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