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連結(必須檢附):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728000204-260206
2.原文內容:
日前外資大量出脫台灣50(0050)ETF持股,甚至在26日當日持股水位一度降至零,引起市場關注。一派說法是外資要避開今(28)日台灣50的除息,但有業者認為,是受到近日台灣50折價幅度擴大影響,出現套利空間,因此透過換股的方式,賣掉台灣50持股。
據統計,從7月18日台股站上9,000點到7月26日外資持有台灣50比重降至零這段期間,除了7月20日收盤有出現小幅的溢價外,其餘時間都是折價,平均約為折價0.2%左右,其中26日的折價更是高達0.4%;換句話說,比起換成現股(台灣50成分股)再賣,直接賣掉台灣50會少賺0.4%。
由於ETF商品的特殊性質,法人可以從初級市場中把手上的ETF籌碼轉換為ETF成分股,反之亦然,因此當ETF有較大,且時間較長的折價或者溢價的時候,就會出現套利的情況。
碰巧的是,今日台灣50將配發0.85元股息,所以市場也不免將外資在台灣50的動作聯想在一起。投信業者指出,雖然說外資在台灣參與除權息要扣20%的稅,但是外資是否會單純為了這0.85元的配息就大動干戈,不僅需要轉換的手續費,還有許多要來來回回確認的手續,相當麻煩。
再者,台灣50發行這麼多年以來,也都沒有出現過外資持股直接降到零的情況,著實有些不太尋常。而觀察到昨日台灣50已經從折價轉為溢價0.6%的高峰,因此如果接下來外資持股可以歸隊,則就不須太過擔心。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滿20字):
*我只是想找到 如何在當天成交量不到600張的股票中
買到700張以上的方法是??*
-
先幫大家記錄近期外資對0050的"庫存"變化
7/18 39.4萬張
7/19 40.2萬張
7/20 32.9萬張
7/21 29.1萬張
7/22 15.7萬張
7/25 11.7萬張
7/26 0張
7/27 0張
-
很明顯的
這個數字跟你習慣看到的"外資一路大買0050"是不同
[同樣的狀況在0050反1等等ETF都有出現
所以不能只看到ETF的"進出數字"而必須要看"庫存"]
以質量守恆定律來看 股票和ETF都不會憑空消失
所以問題是在於以下幾個 我分別提出我的看法:
-
1.
外資的0050被換成了什麼呢??
依照規定 外資可以拿0050(交割完畢)的持股
依比例換成0050的五十檔成份股
例如 一張0050 可以換到288股的台積電 83股鴻海
以此類推 換成五十檔股票
2.
外資把0050換過去有什麼好處??
7/28為0050除息日 參加到的外資要付20%的稅
但做了上述的移動之後 0050除息時
外資因為沒有持股 完全不用繳稅
等到除息完畢之後 再拿成分股換回0050即可
我相信外資這麼有志一同把0050的持股降到"零"
應該不是要什麼折價利潤吧??
這明顯就是"知道要怎麼處理"呀!!
3.
換來換去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觀察外資針對特定個股的進出
是否會有失真的狀況??
用轉換方式拿到的股票 會用什麼方式呈現呢??
[以下只是我的推測]
-
例如
2357華碩 依法人進出資料7/27當天
外資買進752張 賣出716張 總計買進了36張
看到這裡沒有異常 但問題是
當天華碩的"成交量"只有579張
光外資自己買進的數量就已經不只這個數字
就算外資"包場"也不夠買呀??
憑空出現的股票是怎麼來的呢??
回到本篇討論主題
教練簡單的推測為 外資拿了0050 換五十檔成分股
所以才會有一些多出來的華碩
那 下個問題
這些他用換的方式所拿到的2395華碩
會不會被計入 當日的外資買超中??
若不會
那是否應該要在外資買賣外 另列一個資料出來
若會
那當初外資買0050時 也計入外資買超
現在換成分股又計入外資買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