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公股企業
民營公司不是沒有,但不多,兩邊的比例大概是7比3
公股企業最容易為人詬病的
就是效率上的問題,優點不用強調,大家都知道
很多時候都要配合政策
民營企業簡單說就是獲利至上,效率第一
但缺點也不算少,真要挑致命的部分大概就是透明度問題
所以我買民營的只敢挑那種榜上有名的老牌企業,像正新、統一這種
就算你跟我說新成立的公司一切也是按規矩,新興產業未來幾年非常有發展
不熟或沒聽過的的我寧願不要碰,別人敢嘗試有成功那是別人的本事
就算背後有富爸爸母公司撐腰也一樣,因為我把風險看得比獲利重
但這篇文章要問的問題,主要是出現在公股企業比較會看到的爭議
那就是關於董事長這類的位置,到底是 聽話 比較重要還是 能力 比較重要?
舉個例子好了
比較為人熟知的大概就 林文淵時期的中鋼
有人會說那只是那段剛好遇到整個鋼鐵產業順風車,換誰來作都一樣
先不討論運氣成分,林文淵時期的中鋼獲利就是好看,這是已經既定的事實
有的股民甚至把林文淵神話了,只要讓他回去,整個中鋼馬上回春
相反的案例就是 鄒若齊,只要稍微了解中鋼這家公司狀況的持股人
我想會喜歡他的大概沒幾個,一樣不討論環境問題
也可能會有人說鄒若齊接手的時候,中鋼就走下循環
但跟上面一樣的前提,只看既定事實,鄒若齊時期的中鋼,表現就是差,更難聽的形容就是爛
他任內的爭議很多,但地位就是穩如泰山
投資人罵到翻過去,但馬政府就是沒動過他,他的任期是林文淵之後最久的一任
至於最近,就是蔡力行領導的中華電信
電信業已經算是穩定度高的行業
但對於蔡力行,股東也還是有兩極化的看法
不認同的人說,中華電信就是這麼穩,董事長的位置擺顆西瓜都能運作,營運高低跟他無關
但認同的人也有話說,蔡力行就是有辦法把帳面獲利衝出來,獲利就是股東要的
至於目前的現況是蔡力行下來,許多他之前拼命衝績效的副作用一直爆開來
新上任的董座目前作為還不明顯
接著是金融業,從小英上台到現在,大型行庫的董事長只換掉華南跟兆豐這兩家
網路新聞說民進黨內部也對小英這種保守動作有不滿,認為應該換己方陣營的人才上陣
這真的是藍綠兩邊都會有的現象
不管是藍還是綠,只要坐了大位上去,都會對自己底下的人馬非常有信心
但從沒聽說兩邊有哪一邊會因為換了自己的人以後表現不佳而換回原本的人
如果本來很順的,一定要整組換掉不可嗎?只因為派系顏色不同
如果自己的人上去表現很差的,都這麼剛好只會是環境問題?
有沒有公股企業的董事長,能力比較重要還是聽話比較重要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