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存底快速累積的原因之一其實是正是科技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08年
金融海嘯過後,除了 HTC靠手機出口賺進大筆外匯,台積/鴻海/大立光/
還有前幾年的發哥等等都有幾年或著持續到現在的好光景。
而房價和低薪等等問題不完全是央行的低利率造成的。
以房價來說,除了利率導致資金成本低、利於炒房,更大的問題是 2012 年
以前尚未有實價登錄,行情資訊掌握在房仲和少數人,同時因為稅法的漏洞
造成炒房所繳的稅遠低於實際的獲利,再加上總總原因: 調降遺贈稅、兩岸
關係改善等等..才會造成03~14年左右整個房市多頭和高點。現在實價登錄上路,
稅制也有修改,過去一兩年房價已從高點修正(但個人認為離落底還很遠)。
那低薪和被低估的台幣匯率有關嗎? 其實我覺得關係不大..
匯率對一般人主要影響的是物價,特別是進口貨或著由進口的原料去生產
的東西。像幾年前日幣狂升到0.38,日系車就蘊釀漲價,但如果當時沒買車
也沒去日本旅遊,就不見得有特別的感受。相對來說,新台幣強,人民的感
受會覺得荷包變大了,錢會變好用,但對出口導向的公司來說,賺同樣的
美金,換回的新台幣會減少,會比較希望新台幣弱勢。
低薪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產業競爭力。產業主要不是內需就是外銷,以內需來看
,這幾年台灣"輸出"的人口(含工作、移民、求學等等)應該是比留在台灣的多
,許多青壯年都在大陸、東南亞工作長駐。科技專才則往美國跑,這些人都是
內需消費的中實戶。那為什麼人要往外跑? 自然是其它地方機會多、市場大。
以金融業來說,人才都往香港新加坡跑,到上海北京也不差。科技業最上選
是美國,對岸前幾年高薪挖角也是走了一些人。如果老闆賺不到錢,又怎麼
可能會提供好的待遇?要不就是需要靠投資和消費帶動。
二十年前台灣這方便還有比較好的機會,當時阿共的經濟和
整個大環境還未成氣候,上海廣州深圳都還在積極建設發展中,可惜當時三通不通
,戒急用忍,錯失良機。以現在來看,大型外商公司要成立亞太總部,首選
不是上海就是北京或香港(總之不是台北),一切都是市場考量。
大公司想投資台灣蓋廠,光是環評、土地、水電就一堆問題,而且動不動就會有
抗爭。總之最好的機會已經過去了,目前檯面上看得到的,像非核家園(但動
不動就缺電)、一例一休(有的直接關店不玩了)、生技產業(本夢比高卻沒
有實際獲利)等等,看不到真正可以提升人民所得的方向。
當然如果大家追求的只是小確幸,只要一個環保適合人居但不在意所得的台灣,
那樣也很好。只要想清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