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好像已經快變成跟股版沒關係的了
且我的感想也跟股版或科技業不太沾得上邊(毆) 但還是想分享一點
本魯是超迷你企業第二代 做貿易公司
簡單說就是不到5人 成員都是家人的那種 專接歐美單然後給工廠去做零組件出口
主要是一些生活用品 不過通常是亞洲人不會用或比較少在用的東西
以前老爸做這行已經有大約30年 直到現在客戶已經很少但還是加減做
本魯大約幾個月前辭職後選擇在家幫忙父母處理並學習公司事務
坦白說這幾年的情況都不怎麼好 尤其去年底到現在好像還越來越差
前十年間有不少客戶沒再找我們下單了 合作工廠也有移去大陸的
然後 這兩年還常常接到工廠的電話 貨運公司電話 問有沒有業務啦之類
接下來是最近幾個月 台幣的匯率不斷升高 有合作工廠已經8年沒調價
這次終於撐不住 因此只好告知老客戶 產品零組件要漲價的事
看到這種情況 我已經考慮要重回職場去找工作了 感覺家裡公司不可能這樣下去
台灣真的沒辦法也不可能這樣一直幫人家代工的 雖然感覺是很難過
本魯甚至有想過要不要幫客戶去找公司在東南亞的合作工廠......
加上勞基法這次修法 我覺得政府只是幫那些老闆苟延殘喘罷了
而且是把人才給推出去 這種待遇就不怕技術流出嗎?
廢話這麼多 我想說的是 台灣停滯多年最大的癥結之一
會不會就是沒做出幾個真正國際性的品牌 而是直到現在還在搞代工?
個人同意如果拿中國來講的話 意識形態跟政治問題必然會模糊很多焦點
那就來說個跟我們最像的國家吧 韓國
本魯去年離職後到歐洲走了一趟 主要是荷比盧+德國 除了風景之外
其實住的飯店 還有路上到處跑的車子還有偶爾能在車站看到的各種廣告 都很值得觀察
我待的飯店房間 大約有7~8成使用的電視是三星
汽車品牌簡直眼花撩亂 當然是以歐洲為大宗 而除了歐洲之外
福特 本田 豐田 Mazda也很常看到 還有一個出現機率頗高的 就是韓國的現代
此外在歐洲的火車站跟地鐵站 有時可以瞥見華為的手機廣告
老實說當我大約第三次看到的時候 心裡居然想到了HTC 然後想 台灣怎麼會這樣...?
還不要說華為 我還沒提到三星的手機咧
所以 韓國做得到 我們做不到 原因是什麼?政治因素嗎?
台灣沒有正常國家的主權 所以很多韓國能做的事情我們就沒辦法?
還是其實就像多數人所說的 問題在我們自己 講直接點台灣人就是沒遠見嘛
如果要盡力減低對岸的侵蝕帶來的衝擊 目前能做的還有多少呢
1.發展難以取代的關鍵技術 呃不過我們做得到這個嗎
2.把重心放在大陸比較難施加影響的產業上
比如說文創業 影視產業 台灣應該要做對岸做不出來 或是不可能做的題材 水準要高
以及觀光業 我們自己把台灣的觀光搞好 不怕其他國家的人不來啊 不是嗎?
文創跟影視我相信還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觀光業就呵呵了
看看那精美的墾丁大街 那麼多人罵得要死 現在好像也是船過水無痕
台中夜市倒了6家 因為都賣差不多東西 不倒才怪
外國人來台灣多是在大台北地區逛逛 有多少知道太魯閣的美?還有金馬澎湖的風景?
科技業的話 恐怕也得做出一個吸引人的品牌才有救吧
台積電很棒大家都知道 但 它依然是代工 幾年來跟三星在搶單
然後對岸的中芯也在急起直追 誰說人家不會做起來 看一下聯發科不就知道了
中國可怕之處在於它目前應該是想複製韓國模式 發展出幾個大品牌
反攻國際市場 但中國不像美國會外包給其他國家那麼多"低端工作"機會
他們會從上到下全部自己搞 即便總有一天會脫離代工階段
但因為其人口與廣大土地 加上專制制度 完全脫離代工也是很久以後的事
當然中國也會持續幫外國廠商代工賺錢 但應該會逐步封閉自家市場
可是反過來中國卻能在其他國家推銷其品牌 簡言之就是難有縫隙的全球吸金大法
這種作為 別的國家我想是沒幾個辦得到...因為是自由民主的 很難像中國
反正它就是吃定台灣 吃定歐美 吃定非洲亞洲 吃定全世界 誰能拿它怎樣
說了很多讓股板大大們見笑了 只是分享一下我所看見的 我所知道的
雖然跟股票也幾乎無關@@但至少這裡比起8掛可以有比較認真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