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這個詞講起來很難定義,似乎大家都知道是什麼
但是又大家講的都不一樣。
你說:
工具機台是不是科技?
基礎零件(金屬鍛造,沖壓)是不是科技?
塑膠射出(這種基本上很多在台灣被定位為傳產) 是不是科技?
大家想討論科技之前,把面相縮小點可能會好一點。
※ 引述《mukuro (把夢變為現實)》之銘言:
: 雖然這篇好像已經快變成跟股版沒關係的了
: 且我的感想也跟股版或科技業不太沾得上邊(毆) 但還是想分享一點
: 本魯是超迷你企業第二代 做貿易公司
: 簡單說就是不到5人 成員都是家人的那種 專接歐美單然後給工廠去做零組件出口
: 主要是一些生活用品 不過通常是亞洲人不會用或比較少在用的東西
: 以前老爸做這行已經有大約30年 直到現在客戶已經很少但還是加減做
: 本魯大約幾個月前辭職後選擇在家幫忙父母處理並學習公司事務
: 坦白說這幾年的情況都不怎麼好 尤其去年底到現在好像還越來越差
您沒有將清楚公司的內容做得是甚麼,實在很難評論
我也有認識相熟的人做了很多年,越做越大,長輩想要退休了還非得要把一些case推掉
因為客戶就是認為在台灣能夠找到夠他信賴的公司
您的描述太vague,但是要用在科技落後的例證,有點困難。
這麼說好了:某些產業,果真是轉移到其他地方才有優勢,也很難把單留在台灣
某些產業,台灣的競爭優勢還存在,我不在業內無法詳述說領先多少
但是至少身邊聽到,非得下台灣單台灣製造的例子不少。
不過我最想要談的是你下面這個舉例:
: 個人同意如果拿中國來講的話 意識形態跟政治問題必然會模糊很多焦點
: 那就來說個跟我們最像的國家吧 韓國
: 本魯去年離職後到歐洲走了一趟 主要是荷比盧+德國 除了風景之外
: 其實住的飯店 還有路上到處跑的車子還有偶爾能在車站看到的各種廣告 都很值得觀察
: 我待的飯店房間 大約有7~8成使用的電視是三星
: 汽車品牌簡直眼花撩亂 當然是以歐洲為大宗 而除了歐洲之外
: 福特 本田 豐田 Mazda也很常看到 還有一個出現機率頗高的 就是韓國的現代
福特有,豐田有,現代我真的說不到頻率高耶
至少在荷蘭,主要是歐系廠牌,尤其是小車(雪鐵龍很多),
豐田的電動車/Hybrids很多。但韓國車真的是少見的。
: 此外在歐洲的火車站跟地鐵站 有時可以瞥見華為的手機廣告
: 老實說當我大約第三次看到的時候 心裡居然想到了HTC 然後想 台灣怎麼會這樣...?
: 還不要說華為 我還沒提到三星的手機咧
三星真的在歐洲很厲害的,除了手機以外,還有家電
他們的家電部門在歐洲真的很猛。
不過你說到這個華為嘛.....
華為身邊有幾個中國朋友,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華為,
沒多久之後能夠跳歐洲公司就跳歐洲公司了,原因是甚麼?
是因為華為還是用"公部門"的心態在管公司:
也就是公文,簽核,反覆核批,層層批示。
做技術的,做行銷的,很多都被搞到很毛。有更好的工作就走了
也友直接回中國總部去的:啊我在歐洲都要聽你中國總部的,那我能力好幹嘛不回總部
中央一體化作業當然有他的好處,但是過度一體化作業就會在很多時候喪失了先機
華為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行銷費用花下去,但是是中國手機其它副牌雨露均霑
周邊有些歐洲朋友:
手機要買好的就直上蘋果/三星(三星在歐洲真是Android領頭羊)
要用便宜的有的就直接華為的規格看一下,Aliexpress直接從中國買
或者是買中國其它有趣的牌子
這個現象真的還滿有意思的啦。
: 所以 韓國做得到 我們做不到 原因是什麼?政治因素嗎?
: 台灣沒有正常國家的主權 所以很多韓國能做的事情我們就沒辦法?
: 還是其實就像多數人所說的 問題在我們自己 講直接點台灣人就是沒遠見嘛
我目睹HTC在歐洲的全面崩盤,說真的,他們在海外"曾經"有一票鐵粉
但是是自己把自己搞砸的。
問題有很多,但是我不認為"遠見"可以代表這個問題的核心
我倒是認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強項"在哪裡。
我沒有長期研究HTC,但是我有觀察到幾個現象:
a.) 早期"海外鐵粉"是誇讚HTC2的軟體,我記得當初Sense(是這個作業系統嗎?)
被很多海外用戶感到很滿意跟誇讚。
而在多次改版,甚至是外購一些軟體/軟體公司後,硬把外購的東西結合進自己的系統
每次推新機,改一點,改一點,越改越爆炸
b.) 我不知道HTC跟歐洲的通路商deal到底怎麼談的
本來都有好好的一個區位,甚至獨立出來跟別人不一樣
後來看得出來就是沒有再繼續花錢跟通路商打關係,也沒有跟電信商談
資費貴不論,在實體店中間也看不到甚麼曝光了
c.) 當年贊助歐冠歐羅巴杯,但是........
真的不知道是找誰做的....(這個在fanpage寫過很兩三次了,就不在寫了)
我認為(a)真的是自己的強項,然後後來就是硬要機海,就連強項都不顧了
海外鐵粉每次看到新機作業系統就開始搖頭,說越改越爛
然後最後看到大規模放棄潮,大概是2013年,那個時候我覺得HTC就.....
b.)/c.) 可能不是自己的強項,
但是就賺錢的時候守著資源好好做,應該是有機會學起來的。
結果就是......
: 如果要盡力減低對岸的侵蝕帶來的衝擊 目前能做的還有多少呢
: 1.發展難以取代的關鍵技術 呃不過我們做得到這個嗎
花點心力看一下台灣的產業吧.....
: 2.把重心放在大陸比較難施加影響的產業上
: 比如說文創業 影視產業 台灣應該要做對岸做不出來 或是不可能做的題材 水準要高
中國比較難施加影響的產業,得看你一家企業有沒有把中國市場算進來
如果你把中國市場算進來,那麼,上面那兩個產業都是他們國家政策影響很大的
如果你不把中國市場算進來,而是說不跟中國競爭
嗯.....以歐洲來說:
中國/台灣/日本/美國,都是外國;他們是很保護自己的文創影視業,用國家的錢在顧的
要打進他們的圈子,幾乎都是先從小規模鐵粉開始,然後默默往外拓散
看看那個精美的海賊王,走到哪國都有,實在是很驚人
那種文化滲透力,真的是跨越語言跟國家的。
講這麼多,我個人的觀察拉,重點在
1.) 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強在哪裡
不要浪費寶貴的資源去"學"別人在做的事情,天底下這麼大,學不完的
別人有的東西,我們沒有,怎麼學都只是燒資源
同樣的,我們也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怎麼放大這個優勢,很重要。
2.) "小規模鐵粉"真的在哪個產業都管用
我隔壁住的是一位專做趴踢燈光設計的,是他讓我賺到微星的
當他事業越做越大好後,自己組一台電腦,顯卡指名用微星,還說華碩的不太行
他跟我說:
"就只有微星的高階顯卡,可以讓他跑燈光設計的城市跑到最順,最接近實際的效果"
"還有,電競他們也很強"
(上述這件事情也在2012/13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