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我對中美這次貿易摩擦的看法,算是拋磚引玉
1. trade war開打了,有好戲看了?
冷靜。我個人的看法,這算不上什麼trade war,對兩國的GDP aggregate沒有很大影響
只能算是trade skirmish, Morgan Stanley測算如果對中關稅得到執行,中國總出口
減少0.8%, GDP會損失0.1%。[1]今天美國商務部長也說,大家不要反应过度
"What we're talking about on both sides is a fraction of 1 percent of both
economies"
如果和1980年代美國對日本301調查的100%關稅相比,這次算是很溫和了
如果這也算trade war的話,也只是trade war posturing,中國商務副部長王受文
說美國301關稅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報復性關稅就會同時生效,所以球在美國一方。
美國的301關稅會有30天的public comment期,還要開聽證會,無異議的話要在180天
生效,所以最早也是5月底,最晚到11月美國中期選舉,雙方有足夠的時間談判
2. 誰會贏?
什麼叫贏?從純經濟角度看,貿易摩擦沒有贏家,只能說誰輸的少,籌碼更多,耐受力
更强。像打仗一样,北越死人更多,美國損失少,但美國沒人說贏了越戰
先說結論:如果只有中美兩國,美國的經濟籌碼(economic leverage)更多,但中國政府
政治控制力(state political power)更強。
單論貿易,順差國的經濟籌碼顯然更多,毋庸置疑。所以這次美國對中關稅可以精挑細
選,實際是經過算法模擬的,基本不碰消費品,大都集中在工業中間產品。對美國消費者
影響降到最低,當然生產者會受到影響,但會有替代品。而中方要保證金額對等,不得不
對從美國進口的近50%的商品收稅,不可避免的包括了像大豆,飛機這類的staple goods。
因為替代來源少,中國受到的經濟影響會更大。
但是在政治面上,美國政府中期選舉的壓力更大。中方的清單瞄準的農產品和汽車大多
來自美國rust belt,中西部和南部各州,是共和黨努力爭取和有优势地位的州。今天
參議長McConnell說,這次中期選舉很難,逆風是一定的,只是不知是幾級颶風,好幾位
參議員今天也說,農產品不應該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犧牲品,美國政府有一定壓力盡快
和中國談妥,避免關稅生效,或者說持續生效。
反觀中國,民眾大多認為中國是被迫還擊,關稅是防衛性的,在輿論上佔優勢,當然會有
不同意見,但從我的觀察不佔主流,至少短期不佔主流,而且中國沒有選舉壓力。當然即
使在中國,輿論意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國被描述成為受害者,民眾甚至是國外政府
在一定程度都是認可的。輿論風向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美政府要把自己描述為受害者,
爭取本國人民的支持。
今天美國經濟顧問,貿易部長和財政部長都稱中美早就開始談了
最新的消息是美中談判多進口半導體,飛機,天然氣,開放部分金融市場,這些中國
都是可以讓步的,例如可以把部分從韓國,台灣進口半導體的份額分到美國這邊
我其實挺吃驚這次韓美FTA的成果的,韓國基本上沒什麼讓步啊,25000輛美國汽車的配額
從來沒用滿過,pickup truck也沒出口到美國過,都是增量上的讓步,存量上只有自願限
制鋼鐵出口的quota(現有水平的70%),其實這還違反WTO規則的,白宮認為這是重大勝利
,領人費解。如果這也是美國對中國貿易讓步期望值的baseline,那中方達成妥協不難。
中國其實更擔心的是美國和歐盟,日本聯合起來,這樣中國可能必須“被迫”做出重大
讓步。但是川普先對這兩方的鋼鐵,鋁製品下手了,甚至於日本都沒得到“臨時”的豁免
之前白宮幕僚的盤算是先對中國下手,這樣川普龍顏大悅,忘了對盟國鋼鐵的232調查,
沒想到川普先對盟國出手了,無中生有,製造籌碼,逼迫兩方選邊。我估計日本基本就
認了,畢竟軍事安全上依賴美國程度太深,但心裡不會舒服,在對中政策力度上可能與
美國期望有差距。歐盟的態度就比較曖昧了,今天法國Macron還說鋼鐵關稅上的讓步應
該是相互的。畢竟中國和沒有英國的歐盟經濟體量差不多,軍事安全上相對自由,歐盟
更希望在WTO層面上解決,但這也是川普最討厭的機構。
3. 美國想幹嘛?
這點上美國政府內部比較混亂。一派認為重點是貿易逆差,所以要中國加大進口半導體,
農產品,開放美國比較優勢的服務業,如healthcare,金融等等,這些中方比較容易服
軟讓步,但減赤1000億是不可能的,除非對絕大部分出口品自願限制,像日本80年代,
但中國又不依賴美國保護,憑什麼。而且WTO規則也不允許。
另一派認為要解決中國的產業政策(industral policy),集中體現在“中國製造2025”
上,痛點是所謂“強迫技術轉讓”。如果觀察美國301清單,佔中國對美出口的54%的消費
品不多,反而有不少是從未出口美國的高技術產品,像是通訊衛星這類的。說明美國想在
中國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上製造麻煩。
這點上中美雙方談不到一塊,雞同鴨講。美國認為中國提高市場准入門檻,美企業為了
進入中國市場設立合資企業,licensing技術的同時培育了美國企業的競爭者,但美企
敢怒不敢言,美認為這就是“強迫”,要為企業撐腰。
中國完全不同意,認為如果美企業如果認為中國的市場價值不如轉讓的價值,可以選擇
不來,退出。無利不起早,有沒人拿著槍指著你,企業心裡有一本賬,有利潤才投資,
怎麼叫“強迫”?
這點不好解決,美方能做的就是收緊CIFUS,限制中國對美國高技術企業的投資和收購,這
是肯定的。限制美企業licensing技術會有阻力。但這些都是增量限制,會讓中國在科技樹
上爬的慢些,但不會停下來。沒了趙屠戶,還吃不了帶毛豬了?如果美國能聯合日歐的話
,效果會更大。
4. So what? end game?
美中已經開始談了,主要談增加進口,開放市場。我個人認為不小幾率談成。即使關稅生
效,也不會時間太長,估計也就兩年多,也不會造成大的直接風險,外溢效應還看不出來
但風波過後一部分企業要分散供應鏈的風險,大規模移出可能性不大,因為中國本身的市
場也開始重要起來了。
5. 大豆的影響?
對大豆征稅肯定抬高生豬價格,影響中國消費者利益,但也不會就吃不起肉了
一,季節因素,現在中國進口南美大豆,10月之後才開始進口北美的,那時也許都談成了
二,從去年開始,中國因為豬糞污染開始取締了大量私人養豬戶,設立了很多大型工業化
養豬場,成本大幅降低,現在其實是豬週期的底部,生豬存欄量已經過剩,加上國家儲備
豬肉,所以價格有上升的餘地,潛在豬農失業的人數也不如以前多了
三,雖然豬肉價格佔CPI籃子的3%,但這是5年前的籃子比例了,OECD國家一般每兩年調整
CPI籃子構成,中國5年一次(還是十年?),和五年前比,現在對CPI的影響小了不少,
對利率政策衝擊不大
四,美國大豆3400萬噸,佔中國進口的36%,是美國出口的60%。前幾年佔中國進口更多,
超過50%,中國已經開始分散風險了。完全替代美國是不可能的。一部分可以依賴北半球
波蘭,烏克蘭,另外一部分酒糟,油菜籽,玉米取代,但短期內不可能停止美國進口,
最後應該是中國繼續進口部分征稅的美國大豆,除美國外的全球大豆價格上升
[1] https://www.ft.com/content/bdb85764-37cf-11e8-8eee-e06bde01c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