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連結:
https://goo.gl/en5kD1
2.原文內容:
3年間脫胎換骨身價翻3倍,國巨陳泰銘砸220億元收購美商普思電子的囊中計是?
正值MLCC價格漲得火熱,被動元件大廠國巨今(22)日宣布斥資7.4億美元(約新台幣220億元)併購美國零組件廠商普思電子(Pulse Electronics),這個金額,比起3年前美國橡樹資本管理公司(Oaktree)首次收購普思股票下市花費1700萬美元(約新台幣5億元)相比,顯然金額高得多,國巨為壯大天線模組業務而出重金,究竟值不值得?
普思3年間身價脫胎換骨,國巨:Oaktree成本數億美元
時間回到2015年4月,Oaktree以1700萬美元(約新台幣5億元)收購普思電子讓其私有化營運,然而三年後的今天,國巨卻以新台幣220億元現金豪氣干雲的出手向Oaktree買下普思電子所有股權,從普思下市收購價來看,這家元件廠3年內價值翻了44倍,Oaktree投資普思顯然賺翻了!然而國巨不可能不知道賣家的成本,國巨老董陳泰銘打的是什麼算盤?
對於220億元金額的計算,國巨表示,由於普思是未上市公司,購併價格是參考普思財報、上市櫃同業企業價值和資產價格等相關資料,委請獨立專家評估價格合理意見書。
國巨補充強調,Oaktree雖在2015年以1700萬美元買下普思流通股數,讓其下市私有化,但更早在2012~2015年期間,就已陸續投資數億美元、取得普思債權,在收購普思後,以債做股調整普思資本結構,並延攬前Amphenol資深副總裁Mark Twaalfhoven帶領團隊,才成功讓普思轉骨,所以總投資成本並非單筆1700萬美元金額。
而從Oaktree年報資料推敲,合計債權跟收購股票價金,Oaktree投資普思成本粗估在2~3億美元,國巨收購價是成本的2~3倍。
普思成立於1947年,儘管這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知名美系電子零組件領導供應商,主力產品包括無線元件、網路設備、電源供應器及電纜系統、工業及汽車電子、高頻晶片電感,但當Oaktree在2015年併購普思時,普思不僅負債、員工僅900人,但在Oaktree併購、下市、私有化營運後,普思顯然脫胎換骨。
根據國巨提供資料,普思2017年營收3.98億美元(約新台幣120億元),營業利益13億元,全球員工人數達到6000人,其中研發人員270人,業務約200人,不僅全球有16個研發設計中心,還有8個生產據點分別位於中國、捷克、印度。
為何3年內,普思從營運不振,員工才900人,快速擴張到6000人規模?《數位時代》搜尋普思近幾年商業活動,發現普思剛剛在今年1月出手併購了奧地利電感元件及電纜系統廠Egston,這家零件商主要客戶以電動車、汽車電子、工業及電力磁性材料領域為主,在通訊、智慧能源及車用電子都有布局。
Egston在澳洲、捷克、中國跟印度總計有6座工廠,2017年營收8700萬美元(約新台幣25.66億元)。不過該公司也宣布營運喜訊,除獲得數個關鍵大案,也拿下北美電動車領導大廠合約,2018年將加速成長。
而普思在2016~2017年私有化後營運也大幅改善,根據普思提供的未經會計師核閱財報,2017年營收年增率約10.1%,淨利達到3460萬美元,相比2016年虧損1390萬美元而言,不僅正式轉虧為盈,且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淨利)也達到4510萬美元,相當一年未計算攤銷折舊前可賺13.3億台幣獲利。
然而國巨看好的不只是普思由虧轉盈的轉機,更看好普思在無線元件業務的價值,並期望整併後加速集團朝車用及工規領域邁進,拉高國巨在高階利基市場地位。
為電動車、5G發展鋪路
國巨企業發展部經理宋志翔在重大訊息記者會中表示,決定併購普思主要有3個考量,包括:看好普思合格供應商(AVL)設計能力、業務組合、在車用及工規的市占率,為未來5G發展做準備。
根據國巨提供資料,普思2017年營收中,網路設備營收33%、無線元件22%、電源供應器及線纜21%、工業規格18%,汽車電子占比約6%。
而國巨本身雖期望多角化發展,但2017年無線網路營收占比也僅2%,換算僅6.4億元,買下普思,等於立刻補上26.4億元無線網路業績,以今年國巨600億元以上營業額推算,無線元件營收占比瞬間超過5%以上。
國巨靠不斷併購,逐漸成為零組件大盤商,在被動元件供應吃緊的時刻,不少系統組裝都派出採購人員親自在國巨大陸廠駐廠盯料催料,隨國巨併購更多元件供應商,不僅能更緊緊綁住客戶,提供一次購足的服務,或許下一回當其他電子元件發生供貨緊張,組裝大廠追料的對象,仍然是國巨集團。
轉載自:數位時代
3.心得/評論:
看來普思是有其價值的,而且已經不是當年的虧錢公司,而是已經整頓好也已經開始獲利的公司,普思年初還能吃下其他公司,其實滿厲害的,這波血注入國巨,感覺就是有利國巨發展更整套的服務啊,長期看多啦我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