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lberchi (RELAX)》之銘言:
: 各位還噓的出來,
: 未來我們 甚至下一代
: 面臨跟機器人的對戰
: 你說不用怕 哥很會當沖賺飯錢
: 你很會當沖嗎 告訴你
: 等你發現機器人比你還會當沖
: 人家賺的是牛排錢 你只是機器人的肥料
: 上來ptt哭訴嗎
: 機器人比你會發文 還發得比你快
: 最後各位在地球上只剩下呼吸跟大小便的功能了
科技的發展確實帶給經濟政策一個全新的挑戰。過去衡量經濟發展程度,使用的指
標是「經濟體單位時間內生產出的商品和勞務」。這是基於賽伊法則「商品的供給
會為自己創造出需求,總供給與總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因此計算生產就是計算消
費。
可是當生產力超過消費力,就會帶來總需求不足。凱因斯引進經濟政策來解決總需
求不足的問題,但各國財政政策擴張後很難收縮,公債因而愈疊愈高。
未來機器人的生產力還會再更加上升,但誰來消費?如果一般人沒有工作,要怎麼
消費?沒有工作,政府收不到工資稅;沒有消費,政府更收不到消費稅。那麼政府
要如何發動財政政策?
當 AI +機器人取代了製造業勞工,甚至一部分服務業勞工。過去以關注生產面為
重的經濟政策/思維,未來將窒礙難行。未來的經濟學,就是解決如何讓經濟體有
足夠消費力的學問。
機器人本身帶來的需求是有限的。這也很容易理解。如果設計、維護、使用機器人
的成本不夠低,根本不會有資本主想運用機器人。機器人的利潤,來自它的生產高
出它的消費的差額。因此機器人用量愈多,總生產力和總消費力的差距會愈大。
而要提高總消費,只有讓更多人類能進行更多消費才行。
只求營養充足,那不需要手藝;只求擋風禦寒,那不需要設計。人類之所以能不斷
擴張消費,是因為人類並不是只以生存為滿足。反過來說,當人類生存出現問題,
消費也會隨之緊縮。
不解決誰來消費的問題,機器人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只是製造出一堆賣不出去的東
西。那對經濟不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