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各大板討論都一直討論這檔的財務狀況,我沒證照不能亂說,但有新聞了,應該就
可以講一部分。
若在整體性的財務分析角度去看這家公司,我們都可以得到體質佳、成長性佳、現金充足
等;這些書上所能得到的解析看法,但是若是去做細部拆分,這家公司幾乎所有的銀行借
款、上市募資都來自在台灣及台灣地區銀行,然後轉去中國投資於旗下子公司或直接中國
大陸投資,而留存於臺灣境內的資產配比可以說非常之低,我簡易的計算在台淨流動現金
約為6~8千萬,少的讓人難以想像,這就不難解釋為何公司處於公司所認知的非理性跌價
,卻僅能使用口號的方式實施庫藏股,因為公司現金都卡在投資現金流上。
再來這家2015年上市時,政府上市相關機構就曾有價格過高,中資利用…(取自新聞,怕
被吉)的聲音,後開放融資券當月起成為當年度知名的飆股之一,但隨後2017/09月起就
可以看到董事長及董事長所有公司大量質押,700張(中信城東)、2017/11月的3500張(國
泰館前)後續零星等,都不僅讓人懷疑,董事長所借出的款項用於何處?
組合董事長於公司成立時的資金來源、設質借出款項,我推測是有相關聯的(這是猜測)
其實法人早在2018年中前就知道這家資源配比嚴重失衡,從近兩年的財報中,在台短期借
款利率及長期借款變動、借款條件,就可以發現部分端倪。
2016年元大商銀核定了35000美(印象)的長期借款,其中條件非常特別,限制其款項轉入
行;需於元大銀行所開設之帝斯帳戶,目的為確保資金流向,相當合理。但2017年年底公
司卻提前清償,其清償的款項來源估計為,質借所得之款項與新增短期借款,好處就是不
受款項使用的限制(此句是猜想,沒證據)。
2016年短期借款自去年同期6億擴增至12億,利率由2.0-2.3%上升至3.3-3.8%,帳上現金
卻沒同等增加,時間、帳務都可驗證的上,試想為何一家公司要刻意將低利、期間長的借
款,轉成高利率、期間短期間的?其用意?
我個人相當信任各銀行的徵授信人員,再談妥的利率與條件都是具有一定的專業判斷與分
析,公司可透過公開資訊網所公布之財務狀況做分析,但個人則沒有,這就形成了投資人
忽視的漏洞。
企業於銀行申貸時,徵授信按照職責是會徵提代表人的財務狀況,其所得之報告書,按職
責需接露其所見所聞,並給予合理的額度與利率,所以這些銀行給予其短期借款的3.3-3.
8%,相較於其他短期借款利率來的高,是為何?為何元大未勸誘客戶流失?我想其中的貓
膩,需要去深思。
最後我必須說明,前文所述都是我個人之推論假想,不代表事實結果,其真實狀況請自行
查證。
補充
我個人原本也是打算這幾天炒底,出了點意外,就今天籌碼來看,不知是福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