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55083
2.原文內容:
中國在服務業的創新,部份「新物種」已領先全球。
2006年,中國大陸號召「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2015年進一步形成戰略方案「
中國製造2025」。從製造變「智造」,國際媒體很少再指稱中國是山寨大國。
不過,推動中國成為製造強國的「中國製造2025」,卻在2018年變成中美貿易戰的狙擊點
。
美國點名「中國製造2025」對美國科技業造成威脅,並封殺大陸企業,如中興通訊不得進
口美國元件,福建晉華也接連被美國商務部、司法部懲罰,列入出口管制。
中美之戰,由弭平貿易順逆差延燒到科技實力之爭。兩家大陸企業也因此一度「休克」,
後來都受傷慘重。
中興之痛,震動了中國社會,中國科技界開始反思,如何把半導體產業做到自立自強,因
為不創新,脖子總被掐在別人手上。
研究賽局理論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巫和懋指出,這些制裁,一方面導致中國不
再宣傳中國製造2025,「更重要的是,反而讓中國被激發出想要自力更生的意志。」
創新,如今愈來愈內化成中國產業界的行動。
最明顯的例子,發生在中國航空產業。大飛機的製造,標誌著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和技術
創新實力。
以往中美破除貿易摩擦的手段之一,就是中國多買幾架波音飛機。現在,買飛機無法再解
決爭端,中國呼籲「自造大飛機投入商用」的聲浪,變得愈來愈高。
自主研製大飛機,中國走過艱難曲折道路。從1970年代仿製俄羅斯的安-24生產運7開始,
接著包括跟德國合作MPC-75、轉包生產麥道公司的MD-82、MD-90,最後都以夭折收場。
直到2017年5月5日,由中國研製大型民航飛機的國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