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連結: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212/1481489/
2.原文內容:
中美貿易戰陷入膠著狀態,無論三個月後的談判結果如何,已深深影響著美國華人各方面
生活。除了食品供應商囤貨應對,紐約有中餐館老闆也坦言,經營壓力愈來愈大,已準備
好漲價,把額外成本轉嫁消費者。而洛杉磯華人超市顧客,部份人指明顯感受到菜價上漲
,但也有人指購物時不太注意價錢,對貿易戰沒有特別感覺。
在紐約經營粵菜館富臨海鮮酒家的老闆張少明,打開菜單就是一肚苦水,「這碟荷葉蒸雙
雞,材料包括籠仔、荷葉、金針、雲耳、醬油、蠔油,必須向中國大陸入貨。」從事餐飲
業已經25年的他說,由醬油、食材如鮑參翅肚,以至中式廚具等,價格都急劇上漲。「例
如薑以前賣1.25塊(美元、下同)一磅,貿易戰後漲到兩塊一磅。」他估計,受貿易戰影
響,整家餐廳開支增加了15%。
目前仍然未有漲價的張少明稱,貿易戰對餐館的最終影響,處於「觀望」階段,「我們這
些小市民,只能跟隨變革。若挺不下去就要漲價,再之後是倒閉了。」堅持煮出「家鄉味
道」的張少明,拒絕以美國材料取代中國貨,「我們粵菜最重要是用自己的牌子,美國製
造的醬油不適合我們。這是我們的文化,它(美國)不可能取代。」90日緩衝期如箭在即
,張少明表示,最壞打算是轉嫁消費者,菜單標價或會增加10%。
最知道超市價錢的,一定是每天買菜做飯的太太們。在洛杉磯,華人對貿易戰的感受各有
不同。不願上鏡的楊太太表示,近月華人超市食品價錢漲了不少,「(敏豆)兩三個月以
前都是0.99元一磅,現在漲到1.49塊一磅;茄子本來0.8至0.9元一磅,現在漲到1.99塊一
磅,最近這段時間,我不知道跟什麼有關係,但東西(價錢)漲了很多。」她沒有深究食
品是否來自中國,但看價錢買菜,總感覺貴了很多。
每兩個禮拜到超市購物的張先生,則沒有感到價格有明顯分別,他笑言有時還會做特賣,
買兩件更便宜一點,「超市很多貨品都不是來自中國,有越南﹑馬來西亞,中國商品不是
很多。例如這個『山東麵』,上面寫著越南文,所以沒大問題。」他續指,蔬菜由墨西哥
進口,肉類大部分來自美國,「可能(美國)超市的中國商品會比較貴,唐人超市多從越
南﹑東南亞國家進貨,不一定來自中國。」
閆小姐則表示,她平常四至五天才到一次華人超市,沒有留意價錢,也沒有感覺到東西變
貴了;她認為不漲價當然最好,但畢竟「多少錢都要吃」,東西還是要買。(紐約、洛杉
磯連線報導/沈靖、張紫茵)
3.心得/評論:
如果覺得變貴 可以不要吃
如果真的不吃會死 可以搬回支那
不過這些人一定死不回去住支那
因為支那沒人權
被自殺、被消失、被充公、被課重稅
還要像gn五毛一樣 歌頌天朝 實在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