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新藥燒錢 技轉降風險
新藥為首的生技產業技術門檻高,產業屬性耗時耗錢,須高度仰賴產學合作,因此技轉需
求高於其他產業;生技業的技轉模式分2種,研究機構除可將技術移轉給既有公司,收取
權利金,有時也會自行成立新創公司,一方面發放技術股給專利擁有人,另方面也藉由釋
出公司股權,吸引創投等長線投資者。
技轉方式主要有2種,一是同意授權,研究機構將技術使用權轉移給已成立的公司,再向
接受技轉的公司收取研究成果達特定階段的里程碑金及上市權利金等,但多半要資本雄厚
的大型公司,才願承擔商轉風險。
研究機構也可能自行成立新創公司,以獨有技術為號召,吸引願忍受較長回收期以挑戰高
獲利的創投和天使投資人,這種作法也能透過提供專利授權換取股權的做法(即俗稱的技
術股),留住專利擁有者與人才,研究機構還能透過出售新創公司的股權引資或獲利。
經濟部技術處長羅達生說,新藥是先由科學家發現合成化學藥物,再進行動物與人體實驗
,且若要全球上市,還要配合各國法規才能實驗,資金動輒億元,因此研究單位多在此時
技轉給生技公司,生技公司也可因此提升成功率、降低開發風險。
記者林巧雁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1229/38218468/
衝擊生技業 8廠在台下市
浩鼎案昨宣判,雖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浩鼎董事長張念慈雙判無罪,但造成生技新廠籌
資不順、投資人裹足,產業寒冬延續至今,是不爭事實,今年包括喜康KY、健永、聯生藥
、易宏、源一、瑞寶、生控和泰合等逾8家生技廠終止興櫃,放棄在台上市,轉向出走海
外或尋找其他金援。
新藥研發「神話」破滅
某位不願具名的生技業主管表示,2014年肝癌藥廠基亞解盲不如預期,股價崩跌逾7成,
又爆發捲入政商高層的浩鼎案,雖僅2、3家個案,但已大幅動搖投資界信心,整體生技產
業人氣潰散,「大型投資者怕虧損怕被抓去關,小散戶看不懂新藥又怕股價跌如溜滑梯,
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產業發展直接進入冰河期。」
以2016年起的2年間,台股迎來萬點的多頭行情,但上櫃生技指數卻重挫36%,成交值佔整
體上櫃公司的比重,也從極盛期的4成,急凍到不到1成。隨人氣不再,生技股成票房毒藥
,今年撤銷興櫃發行的生技股佔比近5成,除冠科、百略、金樺等被他廠併購,其他多數
因籌資不順,決定退出台灣資本市場。
第一金投顧研究部協理許志麒認為,浩鼎案正面意義,是讓市場投資人了解投資生技公司
不一定成功,不再將新藥研發視為神話,也知道新藥上市前至少有3期臨床實驗,更可能
耗時12年,須長期認真檢視,投資轉趨謹慎。
中研院院士李定國則認為浩鼎案對翁個人傷害嚴重,也重創學術界。李表示,浩鼎案可見
台灣技轉配套不完善,呼籲不應只有防弊,更要興利。中研院院士龔行健也說,過去因翁
官司纏身,使學界在技轉上過度害怕,翁獲判無罪後,相信學界可稍微改正想法。
記者林巧雁、洪德諭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1229/38218464/
「搞不清楚技轉概念」檢踢鐵板
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歷經近2年審理後,昨終獲判貪污無罪,曾任新北地檢署檢察官的律
師高宏銘指出,從法院新聞稿可看出,檢察官搞不清楚技術轉移概念,又混淆翁啟惠身兼
的「院長」及「發明人」兩種身分,以致起訴事證太過薄弱,完全是因誤判而起訴的案子
,最後才導致此一無罪結果。
高宏銘說,檢察官不清楚技轉概念,還常混淆翁啟惠除是中研院院長,同時也具有技術發
明人身分,僅用翁啟惠和張念慈往來的電子郵件,就拼湊兩人的犯罪事實,卻無法證明2
人有哪些用金錢交換利益的對價關係,「檢察官起訴的證據有太多想當然耳的臆測」。
律師洪宗暉也認為,檢方從頭到尾只說翁啟惠以「職務上行為」和張念慈交換股票,卻沒
明確指出是哪種職務行為,在無法提出100%有罪證據的情況下,基於無罪推定原則,法
官選擇判無罪並不意外。
洪宗暉說,根據最高法院見解,法官開庭時僅會在對被告有利的狀況下,依職權主動調查
證據;若對被告不利,法官不會主動調查,而是檢方要負責提出證據,此案檢方可能是對
自己的證據太有自信,才沒積極向法官聲請調查證據。
記者顏凡裴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1229/38218453/
當年沸沸揚揚中研院院長的案件,最後獲判無罪,但也衝擊到生技業
不知這些相關股,能否再重新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