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連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2/20/n11058764.htm
2.原文內容:
3個月的時間很快就要過去了,美中雙方正努力在3月1日的大限之前達成協議。如果達不成協議,按說川普總統就應當實施加徵關稅計劃,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稅率從原來的10%,再上漲15%。
不過觀察人士發現,他最近的口風似乎有一些變化,屢次釋放「或許延期」的訊號。昨天(2月19日),川普又說了一番令人產生聯想的話,沒有「神奇的日期」。
大限逼近 川普暗示推遲關稅限期
《華爾街日報》表示,儘管美國最高貿易官員認為應該堅持確定的最後期限,但川普還是作出了迄今為止「最明確的暗示」,可能不會按原計劃提高關稅。
有分析認為,雖然說存在著推遲加徵關稅時間的可能,但並不能說川普就此放過了中共,與中方達成協議。目前看還言之尚早,或許這只是鬆一鬆北京脖子上的「繩套」。
有記者問川普,是否從3月2日開始增加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川普是這麼回答的:「我認為談判進行得非常好。我現在不能給你確切的時間。但是這個日子不是神奇的日子,很多事情都可能發生。」
他說,「中國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所以我認為他們正嘗試快速行動,以避免提高關稅。我們還是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大家知道,3月1日是不是加徵關稅,這在牽動著全球經濟。因為議題敏感重大,不可對外洩漏干擾談判進程,所以外界對已經進行了七個回合、包括目前正在華盛頓進行的貿易談判,一直很難得知真相。
正因如此,美中雙方的「矛盾」信息時有傳出。法廣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雙方既要告訴外界談判的艱難,另一方面又不能讓國際股市過於失望而「一瀉千里」。
大限逼近 北京頭套再鬆一鬆?
但是「大限」逼近,到3月2日,再醜的媳婦也得見公婆,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為此雙方從1月中旬開始,在華盛頓和北京舉行了多次談判,希望達成協議,結束長達一年的貿易爭端。
川普曾在1月底表示,3月1日是「硬期限」,是達成協議的最後期限、「死線」,不會延期。但是上一週,川普前後做出兩次暗示,如果雙方正在向達成協議靠攏,他可能會推遲最後期限,挪動一下「死線」,而且這一次似乎暗示得「更明確」了一些。
那麼川普為什麼在談判的關鍵時刻,屢次做出「延期」的暗示呢?
時評人士盧峰在《蘋果日報》撰文表示,川普暗示要延長談判死線,只不過是「鬆了鬆套在習近平頸上的繩索」。目的是誘惑並施壓北京做出更多讓步,這是川普「博取更大利益的高招」。
他說,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不至於把繩套勒得太緊而惹惱對方進行反擊;另一方面,就算未能取得新的進展,美方也可以多收一段時間的稅。
法廣也認為,川普這是在誘惑中方做出「實質性讓步」,同時也是在給習近平吃「定心丸」:只要做出努力向達成協議靠攏的話,美國就不會再加稅了。
大家知道,川普是商人出身,在商場幾十年的風雨中,相信他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對手。他應該知道什麼時候「收緊」,寸步不讓;也應該清楚什麼時候該「放鬆」,給人希望。
中國兵法中有一個計策叫「欲擒故縱」。想要達到目的,要先使對方放鬆戒備。如果對方始終保持警惕,往往會事倍功半,不容易達到目的。相反,還容易將對方逼急招致反擊。
川普「虛實莫測」 北京兩難
我們不知道川普是不是讀過中國的兵法,但是他在以前的外交政策當中,屢屢展現出與中國兵法相同的策略。最明顯的就是去年「川金會」之前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美朝雙方當時定下峰會日期後,在中共的暗中干擾下,朝鮮幾次向美方發出挑釁威脅,朝鮮的目的是抬高要價。這種時候,川普果斷做出中朝雙方都想不到的決定:取消與金正恩的會面,同時命令美國軍隊做好應戰準備。川普的這一招,中共和朝鮮都傻眼了。朝鮮在震驚之餘,不得不服軟,中共也不敢造次了。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中國問題研究員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認為,對中國人來說,川普的這種暗示更讓北京感到困惑,他們不能確定川普的態度是不是當真。
普拉薩德分析,雖然北京方面希望延期,但是又擔心在此期間美國胃口會變大,「可能會被要求得更多」。
面對誠信務實的美國總統,已經見識過川普「虛實莫測」的北京,心裡當然放心不下,因為川普也同樣表示了「不願意那麼做」。也就是說,川普隨時都有再次勒緊繩套的可能。
中國有句話「商場如戰場」。對於談判的策略,川普應該是胸有成竹,得心應手。那麼他會不會把商場談判的策略,運用到國際交往和談判當中呢?
雙方副部級的磋商已經在昨天開始了。明天在華盛頓,中共副總理劉鶴也將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再度「過招」。外界普遍認為,這可能是90天大限內的最後一次談判。究竟會不會「延期」呢?我們拭目以待。
3.心得/評論:
川普暗示延後關稅期限、實為要求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
同時還能穩定股市、讓美股噴到歪頭,可以說是winwin的作法;
不管中國方面怎麼選擇,川普的這種談判策略都已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