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
“新研究何時能轉換為人類疫苗?馬徹說,目前僅小鼠試驗成功,未來還要通過人體試驗
”
也就是說,這個研究練人體臨床試驗都還沒開始,離真正成為人類疫苗還早得很。
一種新葯上市需要經過三期人體臨床試驗,能夠成功通過三期試驗的只是極少數。根據生
物科技創新組織(BIO)的對2006-2015年的統計,美國所有進入一期臨床試驗的新葯研發
只有9%能最終成功。我還看過一個更誇張的數據是在二期的階段只有6%能進入三期,能進
入三期的又只有65%能成功。
這主要是因為小鼠雖然是一種取得方便的試驗對象,但是畢竟小鼠是嚙齒目而人是靈長目
,小鼠和人體的差異還是很大的,舉個例子,小鼠可以自己合成維生素C,而人體就不能
。
醫學研究之所以選擇小鼠作為試驗對象,是因為小鼠有85%的基因和人類相同,但是2014
年史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在小鼠和人類相同的基因的部分,基因的表達模式
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個研究發表在PNAS期刊上
https://i.imgur.com/XB16SPB.jpg
說到PNAS,也就是“美國科學院院刊”,翁團隊的這項研究也發表在PNAS上,不過翁啟惠
本人就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擁有一項特權就是個人發表(每人每年限4篇
)或者推薦發表(每人每年限2篇),無需經過peer review,只需要附上由院士自己找來
的兩名專家的意見就可以發表。這項特權事實上保證了所有院士的來稿或者推薦稿都會自
動被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