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可能有誤
台灣股市於1962年2月9日開市,在此之前屬於店頭市場,股票買賣極度黑箱
1962年春季,合法的證券商有32家
甲種經紀人(代客買賣,不得自行買賣)
金融機構兼營:
中央信託局、合作金庫、土地銀行、台灣銀行、華僑銀行
專營證券商:
遠東、金光、新光、勝和、永利、天健、正大、仁信、申一、日盛、恆大、嘉定
第一、中壢、亞洲、鼎康、公誠、新朝宗、大信、元大、五大、匯豐
乙種經紀人(自行買賣,不得代客買賣)
交通銀行、中華開發、彰化銀行、第一銀行、華南銀行
丙種……丙種是非法的
然而,1962年尚未結束,22家專營證券商中,就倒掉9家了
我想這是因為,店頭時代券商的利潤主要來自黑箱交易、空中交易
轉成較為透明的集中市場後,不能做那些非法的業務,只能靠手續費收入
然而1962年總成交金額只有四億多,券商全部都在台北市,競爭激烈,根本無法經營
另外也有好幾家因為違規(例如墊款墊股),而勒令停業數個月
當時留到今日的招牌,有新光、日盛、大信(改名宏遠)、元大
然而經營權早已轉手數次,當時創辦者與今日經營者都不是同一個老闆
第一、匯豐,與第一銀行、香港匯豐銀行無關
1980春季,民眾有52家券商可以開戶(總公司26家、分公司26家)
中信局-台中
合庫-台南、高雄、台中、嘉義
土銀-台中、高雄、新竹、嘉義、台南、花蓮
台銀、華僑銀行、遠東、交通銀行
新光-新竹
勝和-台中
永利-嘉義
台企銀-屏東、嘉義、高雄
世華銀行、日盛、台北市銀行、仁信、第一證券、農民銀行
亞洲-台南
鼎康-高雄
彰銀-台中
華南銀行-高雄
大信-嘉義
元大
第一銀行-高雄、台中
匯豐-高雄
開大-台中
隨著時代發展,股市交易熱絡,民間要求取消券商的特許制度
以往金融機構兼營券商的成交量,佔全體約四成以上
於是,1988年7月開放,當年新設立的券商大爆發,短短半年就新成立29家
1991年券商總公司多達374家
開戶戶數從1972年的4萬多戶,到1990年成長為503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