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曾說過:「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一百萬個人的死亡是統計數據。」
在公共醫療與疫苗公費施打的估算上,
常以藥物經濟學去描述與分析藥物治療對於醫療體系以及社會造成的成本
其中採用了
最低成本分析 (Cost-Minimization Analysis)
成本效益分析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成本效用分析 (Cost-Utility Analysis)
成本收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比如以下這篇"中國"的討論文章當中提到的
疫苗藥物經濟學評價中有關成本和效果的測算方法探討 (2017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mg4q5g9.html
估算疫苗接種成本,接種疫苗健康產出的估算,一般指減少發病率、患病率、
死亡人數、感染率,增加期望壽命、健康期望壽命
[經傷殘校正後的期望壽命即傷殘調整生命年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
以及延長生命年(years of life saved)或者增加的生命質量(quality of life)
在台灣最近的例子就是肺炎鏈球菌疫苗要不要列入公費施打疫苗的成本估算
https://www.cdc.gov.tw/uploads/files/5d24955f-e4f3-4a68-b118-a7622b58b225.pdf
這裡面列了流行病學調查,疾病參數,成本參數,效用分析等
讓政府藉此評估模型,去考量肺炎鏈球菌改成公費支出這筆預算"是否划算"
以疫苗來說,也會牽涉到平均壽命與人均GDP的評估考量
也就是說花這筆錢給國民施打疫苗,將來的投資報酬率是否符合成本($$)
所以可以看到同一支疫苗在美國是公費補助,但在印尼政府根本不會列入公費
因為對印尼政府來說,疫苗太貴,全面施打下去所付出的成本跟將來回收的成本不划算
以上述出發點來看"最高規格防疫"的整體醫療與經濟效應
就是看各國政府以模型去推算怎樣做會比較符合現實狀況並且權衡這代價是否划算
當然,上述論調這是站在宏觀調控的視野來看
站在個人微觀的角度來看,人都有趨吉避凶的本能,
看到某某國家爆發大規模傳染又沒有可用藥物,不管死亡率是10%還是1%,
受恐慌心理影響多半會選擇避免去這類國家旅遊洽公,旅遊這方面的經濟活動就會降低
又或者看到醫院爆發感染,矮唷,最近還是少去醫院唯妙,醫師的診所收入就受到影響
更遠一點來說,在疫情與恐慌心理的影響下,越來越多人認同現金為王,
因此當大多數人開始減少消費,也會對經濟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
當防疫手段失算導致疫情擴散,這會導致民怨沸騰,
在民主國家就會對政府造成壓力而改變措施
比如韓國大統領文在寅最近就被申訴了(彈劾)
獨裁極權國家好像比沒有這方面的煩惱,#相信黨 #相信政府 #切記史達林同志的教誨
對極權國家來說,一百萬個人的死亡就只是個統計數據,沒事兒
KEEP CALM AND CARRY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