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連結:
https://reurl.cc/qd5rpg
2.原文內容:
武漢肺炎疫情重創全球,各國政府下猛藥挽救經濟,3月美國聯準會(Fed)一舉降息6碼
,貼近零利率;台灣央行也宣布降息1碼,讓台灣政策利率來到1.125%的歷史新低,且央
行總裁楊金龍日前更宣稱,台灣還有降息空間,「零息時代」將臨,定存族叫苦連天。
不過,這波疫情受創最深的,恐怕不是定存族,而是近年日益增加的「存股族」。 今年
初,台股還在「萬二」高點盤旋,但隨著疫情蔓延,全球股市重挫,台股首季崩跌逾2200
點,創金融海嘯以來最慘紀錄,1季就把過去3年多的漲幅全部吃光。新手存股族還沒領到
股息,資產可能就先縮水好幾趴。
但這代表,「存股」未來已經行不通了嗎?其實未必。理財專家表示,「定期定額、逢低
布局」的觀念,在零息時代仍是比定存更好的理財方式。
然而,許多存股族習慣買金融股,著眼「穩定配息」、「不會倒」等理由。對此,理財專
家提出買金融股3大盲點,強調當高利時代已成往事、景氣復甦遙遙無期時,把金融股當
存股,最後可能會變成「存骨」。
專家:銀行不會倒 但股價會倒
「就算銀行不會倒,但股價也會倒。」財經作家雷浩斯說,金融股是標準的「景氣循環股
」,金融業獲利隨景氣波動,景氣好的時候獲利成長沒問題,但當景氣走向衰退時,不僅
金融業所持有的資產價值會大幅減少,獲利也會同步走下坡。
財經作家李柏鋒則說,近期這波股災,很多人看到金融股跌深,想進場「撿便宜」,但卻
沒想過為何有這個便宜可以撿。「股價變便宜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在這波疫情受創很深、
也可能是未來沒有成長性」,但真正會去研究原因的人不多,只用歷史經驗判斷進場價位
是否便宜,其實相當危險。
銀行承擔政策任務 股東承受報酬下滑
台灣民眾很喜歡買公股銀行的股票,覺得有政府當大股東撐腰,沒有倒閉危機。但政府當
股東的結果,就是時常得負擔政策任務。例如這次因應疫情衝擊,公股銀行配合政府紓困
,被迫加碼調降利率,「利率迫降」的結果,就是獲利陷入衰退。
在此之前,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已坦言,今年金融業獲利恐難續創高峰,擔負多項政策任務
的公股銀行,獲利甚至連達成年度預算目標都有困難。身負公股主管機關的財政部說,這
是銀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但從股東的立場來看,其實是漠視股東權益。
或許有人會問,景氣衰退時,不管哪種股票都會下跌,為何只強調金融股不適合當定存股
?專家也給了答案。李柏鋒說,金融業獲利很大部分是來自存放款利差,隨著利率不斷下
探,獲利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而且,降息是條不歸路。他提及,全球股市自金融海嘯以來,走了10年多頭,但美國直到
近幾年經濟好轉,才開始緊縮貨幣政策,採取漸進式升息,結果一遇到武漢肺炎,「過去
升的,瞬間全都降回去了」,甚至祭出無限QE政策,高利時代基本上已回不去。影響所及
,就是金融業再也不可能高度成長。
低利率成常態 金融業看不見高度成長空間
「這時再叫人存金融股,真的害人不淺。」雷浩斯說,金融業雖是特許事業,但在嚴格的
監理下,個別公司缺乏競爭優勢,成長空間已經很有限,結果利差又這麼小,根本是「微
利」行業。
李柏鋒也說,如果從傳統的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指標來看,「金融股都是低到很誇張」
,但這也代表,金融股在投資人眼中,很難有爆發性成長的機會,「科技股本益比上看30
倍都不意外,但金融股本益比超過10倍,可能就會被嫌太高」。
3.心得/評論: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我個人手上大部分持股都是金融股
大概一萬一的時候買的
目前損益普遍介於-15%至-20%之間
不太想砍,一方面不想認輸,二方面今年配息還算可以
但實在擔心明年的配息狀況
加上美國也有銀行倒閉以及匯豐不派股息等等的新聞
內心除了猶疑,更多是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