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COVAX計畫各國會分幾劑,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企劃組早在7月底就
撰文解釋過了。即《COVID-19:全球疫苗研發進程與公平分配機制初探》
首先是價格,像6月就已經投入做第三期跨國臨床實驗的AZD1222疫苗,
其藥廠AstraZeneca就承諾以非獲利之價格提供疫苗,僅涵蓋生產和分銷的成本。
惟以WHO的武漢肺炎全球分配架構(Global Allocation Framework),
在分配COVAX則是以(a) 降低死亡率 (b) 健全該國醫衛體系為目的
而在分配上則是以該國全國人口數3%為主。例如以台灣來說2360萬人,
在沒有中國抗議或杯葛下,可以預期分到708000劑。
然後who會建議這些要分20%給高優先度的醫療院所工作人員、再來就高風險成人
例如65歲以上的老人為公費施打對象。
也就是說,在沒有被中國杯葛的狀態下,僅靠COVAX疫苗也不會達到100%的覆蓋率。
因為這是很現實的分配問題。
而我們可以預期 a)台灣非WHO會員國 b)中國長年地政治杯葛台灣下
COVAX能否真的分配到,其實並非定數。也有可能被以像「台灣疫情沒很慘重」
「台灣醫療體系尚未崩壞,分配優先性並不需要那麼高」等理由挪後交期,
故以台灣政府而言,僅期待COVAX也並非明智的,所以像東洋做代理疫苗
以及國光自主研發疫苗,則是相對分散風險的作法。
而以長期而言,COVAX也不可能是超過一年的醫療援助計劃。
故政府還是會以扶植國光等能自主做武漢肺炎疫苗,以自主製造率能50%為目標。
比較合理的預測,則是如果COVAX如期分配給台灣,
則台灣會先用70萬劑作為公費疫苗,而私人因為出國希望打疫苗,
則需要自己自費購買疫苗。而防疫的策略依舊是以隔離檢疫14天為主,
公費疫苗為輔。會買東洋疫苗的人,主要客群會是業務、旅遊要出國的人,
而以交通部統計查詢網,以疫情爆發後3~8月的出國人次為214,137人。
在各國感染人數並沒有顯著下滑的情況下,推算還要出國人次也就428274人/年。
43萬人,這大約就是自費市場的規模了。
至於沒有出國需求的台灣人,我不認為在隔離檢疫策略是成功下
多數人都已經在餐廳不戴口罩,不見得會洗手了,反而會想花1000元以上打疫苗嗎?
應該還是會有啦,但不會是多數,所以我還是預測自費市場最多60萬人的預估。
至於之後的覆蓋率提升,還是會仰賴像國光何時會做出疫苗、東洋或輝瑞等原廠
有無參與之後的公費疫苗採購案的競標,以量制價後逐步提高疫苗覆蓋率
然而受限於藥廠產量、採購價的關係,覆蓋率100%是很不切實際的幻想
實際大概就跟流感疫苗的覆蓋率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