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人問,想講講 SOFI、OPEN,為什麼我不會買的原因
SOFI的主要收入來源在於房地產業貸款(新貸款跟 refinance),據我所知他的想法也是透過收集個人理財資料來作風險模型,這讓他們能夠更準確的預測呆帳率。呆帳率是貸款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一筆呆帳可以打掉七八十筆成功的貸款收入。它們預測得好,放貸過幾年以後包一包賣給 Fannie Mae 這樣賺錢。
有沒有覺得跟我之前說 SQ 會跳進去作的地方很像?但 SQ 是從B2C、B2B先作,再去作個人理財。所以他的整體生態圈大很多。想要反過來作我認為有點困難。我女友之前有用一家網路銀行叫 Simple,我覺得跟 Sofi 很像,結果現在已經裁員要收攤了。因為這原因我寧可買 SQ 不碰 SOFI 。
OPEN 目前聲勢很旺,但美國房地產去年是次貸風暴後前所未有的好年之一,成長率可以再觀察。房地產業算是我不熟的東西之一所以我個人不會去碰。
這是我個人感想,但 IPO(X)系列的主導人 Chamath 不是創業家。他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投資,賺到大錢變億萬富翁,現在想賺更多,所以在用社交軟體炒聲勢的類型。怎說呢,這人感覺很詐。
這並不代表他拉上市的公司(IPOE=SOFI, IPOB=OPEN, IPOC=CLOV)之類是炒作:因爲投資者的目標是賺錢,大概真的是不錯的公司。但對我的投資方針來說,我會想觀察久一點。
PS: CLOV目前未合併前我找了一下資料看他們在幹嘛,看起來像屎所以我根本不會想碰。
個股投資人在買新上市股票時,能在網路上看到的資訊和大型投資機構不對稱。因為我的目標是買好公司,所以我寧可等幾季,有財報和新聞,看到管理層的長期方針,能了解將來幾年的成長率後再進場。我買IPO的過去戰積非常差,所以算是不買IPO算是對自己設下的限制之一。版上我相信有比我看IPO厲害得多的人。
買股ㄧ定要考慮機會成本。像PLTR有些人覺得幹嘛現在買,我也能理解。長期機會成本讓我覺得買SOFI不如買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