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那篇「朕不給,你不能搶!」,不少人覺得台積電的成果是台灣便宜的水電跟願意輪
三班制下的成績,且目前Intel跟台積電的製程差距很大,即使Intel在美設廠也不會動搖
台積電的根基,真的是這樣嗎?
30多年前,日本在半導體業差點輾壓美國,最後卻是從高峰時占據全球近80%的DRAM市場
佔有率,跌到現在的零。
1980年,日本攻下30%的半導體記憶體市場,5年後,日本的市場佔有率超過50%,1981年
,AMD淨利潤下降2/3,國家半導體虧損1,100萬美元,上一年還賺了5,200萬美元呢。第二
年,英特爾被逼裁掉2,000名員工。1985年英特爾繳械投降,宣佈退出DRAM業務,這場戰
爭讓它虧掉了1.73億美元。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簡稱SIA)遊說7年,得到政府的回應總是:美國是自由市場,政府
權力不應染指企業經營活動。
1985年6月,SIA向華盛頓提出一個說法:美國半導體業的疲弱,將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風
險。
SIA當時的邏輯鏈是這樣的:
(1) 因為超級武器技術離不開超級電子技術,超級電子技術又離不開最新半導體技術;
(2) 如果美國的半導體技術落後,美國軍方將被迫在關鍵電子零組件使用外國產品包括日
本貨;
(3) 外國貨源不可靠,戰爭時期會對美國斷貨,非戰爭時期還會向美國的對手蘇聯供貨;
(4) 所以,美國放任日本在半導體晶片領域稱霸,就等於犧牲國家安全。
1986年春,日本被認定唯讀儲存器傾銷;9月,《美日半導體協議》簽署,日本被要求開
放半導體市場,保證5年內國外公司獲得20%市場佔有率;不久,對日本出口的3億美元晶
片徵收100%懲罰性關稅。
美國人這一波操作至少開創了兩個記錄:第一次對盟友的經濟利益進行全球打擊;第一次
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貿易爭端從經濟學變成政治經濟學問題。(未來為了扶持美國本土產
業,對台灣產品課稅不是不可能,已有日本的先例了)
這場晶片戰爭詮釋了什麼叫國際政治經濟學。
今年《彭博社》撰文指出「全球依賴台灣已到危險等級」,凸顯台灣在半導體產業關鍵地
位,而《日經中文網》也評論道,過去美國為了抵制日本半導體的壟斷而開創美式水平分
工,美方為致力上游設計研發,將附加價值小的製造工廠甩給亞洲,沒想到,分工不斷深
化之後,當年投入製造的台積電卻逐漸擁有出乎意料的實力,現在就連美國也感到不安。
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3月初對國會提出正式建議報告。報告強調,美國
需要建立「本土強韌」的半導體設計與製造基地。美國因為對台灣晶圓代工的依賴,將有
失去半導體優勢的風險,而掌握半導體先進技術攸關商業與軍事上的成功。
如日經中文網所述,「每次只要美國挑起事端,就會打破平衡」。
我們都身處於轉捩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