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也是待在sell side,不過已經離開一陣子了
大概説明一下爲什麽研究報告會有這些問題
對我們公司而言,法人客戶才是重點(保險、投信、投資公司...)
至於散戶看到報告隨便跟或是新聞隨便報
我們也不在意就是了,反正散戶也不會打電話來罵我們
但是法人客戶評價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績效
如果真的要瞭解分析師的想法,必須要真的跟他們聊才知道
所以法人客戶如果看到報告以後,他們有興趣就會打電話多問一下
因爲我們報告通常不會寫出真正的想法,或是有隱藏一些事情
在我們寫報告的過程,其實也會面對到一些壓力
這些理由都會導致了在市面上普遍都會看到樂觀的報告
1. 可能像是爲了好call公司,基本上我們會盡量寫好話
如果你常常寫公司不好,久而久之一些比較大牌的公司就會不理你了
甚至出完報告如果寫的不好,也打給分析師罵的我也看過
有些分析師可能會選擇出中立,或有些還是會出買進,但寫的比較委婉
2. 爲了不波及到“關係企業”的持股,我們也會盡量避免
雖然buyside跟sellside不會在同一間公司底下,
法規也是嚴格禁止兩者有關聯
但多多少少都會有關係,甚至有些是一起開會的
3. 市場熱的時候,如果你沒有跟著出報告,
客戶就會覺得你怎麽連這種熱門的股票都沒有
爲了蹭熱度,就只好跟風出報告
這也是爲什麽常常會有漲了一堆的時候還有人出再出初評報告
4. 喊對了別人會記得,喊錯了別人會忘記
這點大概就跟電視的投顧老師一樣
總是拿自己喊對的東西出來講,喊錯的就默默放掉
這也導致了有些分析師會推一堆股票
反正有中其中幾檔,就可以拿出來一直跟客戶說
5. 多數法人客戶只能做多,所以就算我們出了賣出的報告
對他們而言其實很多是沒用的,除非他們本來有持股,可能會來問你的意見
而如果出賣出或中立的報告是大客戶持股很多的股票
他們可能也會不爽,爲了節省麻煩,盡量還是出買進就好
對於目標價這點,也有一些解釋
1. 如果你目標價沒有一定的漲幅空間,就出不了買進報告,
每個券商的要求空間不同,我之前就會盡量抓15%以上,
不然有時候你寫報告寫到一半就到價了
2. 市場常常都只會看目標價最高的那個,新聞也通常都報目標價最高的
如果我現在出個GG 目標價700元買進,肯定沒人會鳥我
但我如果出個目標價2000元買進,馬上就有市場熱度了
而目標價這種東西是很多可調整的空間的
本益比從20倍調到30倍,空間就多了50%
不然就是調整個獲利,把model隨便調一下,
本來用2021年EPS計算目標價,等到價格太高,就換成用2022年
而理由你可以隨便講説,未來展望更明確,訂單能見度更長
因爲沒有標準答案,所以隨便你這麽説
或是直接調整個評價方式,本來用PB換成PE,或再換成DCF,
評價方式百百種,每一種的價格都差很多
另外坦白説,如果分析師寫的都那麽準,
那就自己去買股票就好了,也不用工作了,
我們常常看到的都是一個故事,但是這故事可能會花幾年的時間發酵
常常我們自己也抓不到買賣的點位,
所以我自己的習慣就是用基本面看長期、用技術面看買點
那如果不凖那分析師有什麽用??
我們跟產業的專家差別在於,雖然我們懂得技術不比他們多
但我們會將所得到的資訊轉換為數字、股價,也會有比較縱觀的看法
分析師花所有的工作時間在研究負責的公司
對於公司及產業一定也會有一定的熟悉度
我們大概就是投資市場跟產業專家之間的橋梁吧
分析師的想法多多少少都具有參考價值吧
總結一下就是
基本上你看到的報告大多數都是樂觀的,但請不要就這樣相信
看報告不要只看目標價,那很多都是調出來的
就算看到買進也不要高潮,自己消化一下再決定要不要買
可以去翻一下這分析師過去的績效如何
多看一些券商報告綜合一下大家的意見
我是認爲投資沒有什麽捷徑啦,就是多研究,多一點自己的想法
多吸收不同的資訊一定會有好處
※ 引述《jodawa (jodaway)》之銘言:
: 小弟弟有一事不明,
: 理論上券商或投資公司,
: 都是想盡量有便宜的股票來買,然後高價賣出對吧。
: 但是另一方面又會定時出一些證券分析報告,以及參考目標價。
: 理論上券商如果想獲利的話,
: 可能會將想脫手的股票說得好像很好;或是想買的股票說得好像很差。
: 不過會不會券商各自也有競爭的壓力,所以也不會報告說得太離譜。
: 另外券商的對手可能是其他券商或大戶,區區散戶根本不放眼裡。
: 總而言之,
: 券商定期公開的證券分析,到底該如何看待呢?
: 該說是7分真3分假嗎?
: 還是反著看?
: 還是是認真的? 不過準不準券商自己也沒把握,當作出一張嘴說說?
: 都漆? 請益各位大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