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99t (聖誕小雞)》之銘言:
: 既然技術分析是最好學的
: 主力一定也是知道的吧
: 那我們學這個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 可是網路上教學是說
: (表示買方力量到達極點,如果人氣不足,會有回落風險)
: 這樣哪看的出來哪一天人氣不足會下跌?
: 所以我說所謂的技術分析到底有沒有用處?
(補充部分內容於本文)
直接回答你的問題,
學技術分析有用,但沒辦法保證賺錢。
因為技術指標用的是已知、公開的資訊,所有你得到的
數據、知識,別人也都有,而且反應比你快。
所以不存在單一有效的技術指標,否則就會形成套利空
間,而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
但如果是組合式選股與投資策略,那也許有機會在一定
時間內有效,但仍不敵系統性風險。
如果真的有這種勝率超過60%以上的神秘配方,我一定
不會分享出來。就算會分享,也一定是因為這樣做對
我有利(價格朝我想要的方向前進)。
這個概念可以參考「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 EMH),由經濟學者Eugene Fama於1960年
代所提出。又分成三種類型:
【弱勢效率市場假說】
目前證券價格已完全反映歷史資料,因此分析歷史價格
後,無法獲得超額利潤 (相較於買進後持續持有的策略
)。
假設你發現某個秘訣,中華電的價格總是在105到115之
間來回震盪(並非單純因為發放股利),於是你的投資策
略是:
當股價觸及106就買進,當觸及114元就賣出,初期這個
策略可能有效,很容易可以賺到殖利率2倍以上的年報
酬率。
後來市場上大家都逐漸發現這個祕訣,於是有人把參數
設為107-113、108-112、109-110,於是他永遠比你早
一步進出,雖然利潤比你少一點,但風險也比你小很多
,因為你永遠是下一根韭菜。
這就是所謂的技術指標鈍化,因為情報被公開了。即便
大盤發生激烈震盪,中華電股價還是老神在在,除了偶
爾不知道什麼原因,價格瞬間被拉高1元,但通常當天
就會修正回來,長期來看股價還是反映當年的股利政策
,這個箱型震盪技術指標的效果就越來越小,變成是一
般人不屑吃的渣渣,就像你不屑定存單的0.83%利率一
樣。
講更露骨一點,機構法人、券商、大戶也知道散戶都愛
看技術指標,那他們可不可以把當下流行的指標的參數
設定得比較敏感,只要比你早一點買進跟賣出,然後再
慫恿更多的散戶來抬轎,這樣技術分析能不能賺錢?當
然可以,只是看被誰賺走。
總是有人要當最後一隻老鼠。
【半強勢效率市場假說】
目前證券價格已經完全反映市場上已經公開的情報,因
此投資者無法因為分析這些情報而獲得超額利潤。
這意指單純透過基本分析、閱讀財報資料,也無法讓你
賺到超額報酬。
你知道台積電是護國神山,我也知道,台積電的財報定
期公布,但股價不可能定期才變動。所以看到財報數字
才去操作股票買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如果有用,那
是其他的原因使然,並非財報數字本身。
不過這邊有個盲點,對於同樣的消息,每個人的解讀並
不一定一樣。
兩個鞋廠的業務員到了非洲,看到所有的人都赤腳沒有
穿鞋子,一個業務員悲觀地說「完了,非洲沒有人穿鞋
子」,另一個業務員樂觀地說「太好了,非洲沒有人穿
鞋子」。
就像航海水手與航酸們戰爭,短期內還不會結束一樣。
【強勢效率市場假說】
目前證券價格已經反映未公開情報,尚未公開的訊息,
投資者已藉由管道取得,成為公開的秘密並反映在價格
上。因此所有人都無法從證券交易中獲得超額報酬。
其他國家我不知道,但我認為在台灣,內線交易絕對是
有效的,因為不會每個人都立刻知道這些消息,知情的
人總是有管道可以慢慢的提早應對。所以會有「一小部
分人」能因為未公開消息而獲得超額報酬。
你看某金融股價格持續暴漲,直到宣布今年發放預期外
的高股利,但它股價是從去年就開始默默的穩定上漲。
如果說是因為QE讓資金氾濫,那為什麼資金只鍾情於這
間金控,卻不投入其他同樣體質也很好的金控呢?嘿。
所以寫了這麼多,只是要讓你知道,股海無情,K線年
線都比不上內線。
你覺得道聽塗說,老蘇推薦的明牌一定無效?不,只要
世界上夠多的人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神,那神就會存在。
如果夠多的鄉民相信股價會到160,那他短時間內就會
上漲,只要你跟著買,然後不要貪,早點下車,就能賺
得到錢。
這看似打了效率市場假說的臉,明明公開消息就有用。
問題是,你知道價格多少的時候該下車嗎?這次賣掉之
後,發現價格又漲上去,你會不會扼腕覺得賣得太早,
於是下次發現跌停時,又忍不住進場買了幾張。
你怎麼有辦法知道掉下來的是財富還是刀子?要是我總
是能分辨得出來,我還會浪費生命上PTT跟鄉民聊天?
早就財富自由環遊世界去了。
假設當初買進價格100元,之後漲了50%變成150元但你
沒賣,後來同樣的機率跌了50%,此時資產價值會變成
75元,想要回到150%的報酬率,這次要上漲100%。
股市有天天在過年的嗎?股價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
波動率就是這麼一回事。
然後,當絕大多數新手都還在學習技術指標,厲害一點
的寫個小工具或者用免費資源回測哪一個技術指標有效
時,20年前的學術論文,已經在用人工智慧在搜尋有效
的投資組合,而且會透過移動視窗,先在學習期搜尋最
佳策略,然後在測試期驗證,以免找出來的策略僅在特
定時期有效。
你的學術知識有比這些人優膩?你搜尋技術分析的速度
會比電腦快嗎?
又,如果這個技術有效,學術界早就發財了,我們這些
韭菜散戶還需要玩股票嗎?
(其實要,就跟線上遊戲為什麼要讓免費仔也能玩?因
為這樣台幣戰士才有養分。)
不過也別灰心,技術指標有用的情況,就是你偶然發現
了尚未被很多人發現的有效組合,然後提早低調布局,
接著透過網路或各種管道,教大家怎麼使用這個指標,
慫恿更多的人買進。例如中華電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