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
「不強碰台積電,做自己擅長的事」超大膽的五年轉型計畫進行式,大聯電時代終於來了
原文連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5732484
發布時間:
2021-09-09 00:23經濟日報 先探投資週刊
原文內容:
回頭看這短短的一年時間,聯電的蛻變完全令市場耳目一新,不論是股價翻了兩倍多,還
是總市值衝上台股的第六大,這些都是翻倍的跳躍式成長,加上泛聯電集團的概念持續膨
脹,我們大膽預測大聯電時代來臨了!
拜疫情與美中科技戰之賜,晶圓代工尤其成熟製程需求大好,加上頻頻漲價的利多挹注,
自去年中旬以來,聯電營運迎來大轉機,股價在歷經了20多年的沉潛後,搖身一變成飆股
,日前一度衝上七二元,寫下2021年來新高價,市值也同步倍增,衝破8000億元,相比過
去多在20元以下盤整,且去年市值最低只有一六二七億元的窘況,聯電這波如此強勢的上
漲格局也被稱為「似有重返榮耀的王者風範」,更讓市場對大聯電時代的到來抱持諸多期
待。
多年來,聯電與台積電這兩大晶圓代工廠時常被拿出來比較,包括客戶組成、營收、技術
、製程、獲利能力等,只要能比的都要一較高下。市場會如此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在兩
大龍頭剛創立之初,不論獲利表現抑或是股價表現始終在伯仲之間。不過三○多年過去,
台積電已遠遠超車,而聯電則是一路苦苦追趕,究竟巨大的分水嶺是從何時開始的?
晶圓雙雄走勢的關鍵分水嶺
回顧兩大廠的爭霸戰,事實上,相較於台積電專攻晶圓代工領域,聯電成立的前十五年,
是走整合元件製造廠的模式,即整合上下游的聯盟策略,自行開發處理器與記憶體等產品
;直至1995年,聯電終於放棄自有品牌,力圖轉型為純晶圓代工廠。雖說都是純晶圓代工
,但聯電發展的方向仍迥異於台積電。為了讓業務穩定,當時聯電找上美國、加拿大等地
的十一家IC設計公司合資成立聯誠、聯瑞、聯嘉晶圓代工廠,一來既可直接承接這幾家公
司的需求,順勢綁住訂單;二來則可解決蓋廠需耗費的龐大資金。
然而,此舉卻引起不少客戶擔憂會有技術外流的風險,因此不願將設計圖交予聯電代工,
導致聯電客戶群多以中小型IC設計廠為主,相較之下,台積電斥資自行建廠,除可讓客戶
放心交出訂單,不用擔心商業機密被盜取之外,更能充分發揮產線產能。由於外界質疑聲
音,1996到1997年間,聯電也逐步將旗下各IC設計產品線拆分成獨立的公司,但依舊無法
獲得客戶青睞,此時要退回續走台積電的路線時,在技術及客戶上都已落後。
不過真正拉開距離的關鍵分水嶺,是0.13微米製程的成與敗。在2000年進入0.13微米銅製
程時,聯電與多數晶圓廠一樣,選擇與IBM合作,然而IBM開發不順,在製造上良率過低、
達不到量產;反觀台積電自行研發的製程於2003年順利問世後,一夕間訂單趨之若鶩,再
度拉開與聯電之間的距離。
放棄先進製程 鎖定擅長領域
此後,台積電連續幾個世代技術遙遙領先,聯電迄今未擠進先進製程技術之列。眼見無法
扭轉局勢,聯電的五年轉型大計也因應而生,2018年共同總經理王石與簡山傑為聯電未來
的路做出了一個重大、也是不得不的決定,即「放棄十二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研發」,轉而
專注在成熟與特殊製程的晶圓製造。
「不投資先進製程,聯電還會成長嗎?」是當時市場上最大的疑慮,若單從現今的營運成
績單來看,答案不言而喻。
心得/評論: ※必需填寫滿20字
中國人多學著點
想跟GG拼先進製程,還是洗洗睡
聯電策略正確?大家要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