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其他電子》鴻海劉揚偉:電動車貢獻將漸顯 歐洲生產據點將拍板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1ovnkG
(請善用縮網址工具)
發布時間:14:002021/10/18 時報資訊 林資傑
(請以原文網頁/報紙之發布時間為準)
鴻海(2317)今(18)日在2021鴻海科技日(HHTD21)首度展示3款自主開發電動車,董事
長劉揚偉透露,已有幾個品牌客戶有意採用,集團亦即將決定在歐洲的生產據點,後續將
陸續公布,預期電動車對集團營運貢獻明年起將陸續顯現、2023年將有較顯著成果。
針對鴻海未來與鴻華先進及MIH聯盟的互動分工關係,劉揚偉說明,鴻華先進原則上定位
為提供設計、底盤及客戶IDM,透過開放底盤平台,使所有參與的MIH聯盟成員均能參與生
意機會。身為成員的鴻海也不例外,在零件及產品上均要跟大家共同競爭合作。
劉揚偉表示,重要是MIH聯盟成員共同努力的成果,能透過鴻華先進的IDM或鴻海的出海口
打開市場,透過市場量增加而降低MIH會員的製造成本,希望藉此產生更多正向循環,也
歡迎更多造車業者使用MIH聯盟底盤及鴻華先進的設計或IDM服務。
針對自主研發電動車的零組件自製率,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說明,Model T電動巴士均
是在台灣設計製造,零組件超過半數由台灣供應鏈提供。
劉揚偉指出,鴻海針對三電整合以MIH聯盟成員身分提出電池、電機、智能電子電氣(EEA
)架構及智能駕駛相關方案,希望有更多公司加入聯盟、提出更多方案,盼使聯盟綜效更
大、使共用底盤更具競爭力。
對於未來與全球車廠合作生產規畫,劉揚偉表示,與全球各地車廠的合作計畫,亦是秉持
上述思維,期望在美國、東南亞、歐洲、中國大陸、台灣等地,都能由鴻海領先開闢出海
口,帶動MIH聯盟藉此更具競爭力。
對於未來製造電動車的地點考量,劉揚偉認為,汽車是個很重很龐大的產品,在台灣製造
再出口的機率幾乎是零,一定是在地化或區域化。因此包括美國、南美、歐洲、中東、印
度、東南亞、中國大陸、東北亞,會有分成好幾個區域製造的布局趨勢。
針對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致詞時,些許透露Model C與東南亞國營石油企業有量產計畫,
是否意味將與夥伴泰國PTT合作生產電動車,劉揚偉則表示,這是其中一個可能的模式和
地區。而預計2023年量產的Fisker,因模式使用原先平台,因此會有自己的設計。
劉揚偉認為,若有更具設計效率及成本競爭力的方案,客戶沒有理由不採用,Fisker未來
也不排除採用共用底盤可能。原則上,將透過鴻海出海口,在全球各地透過共用底盤的設
計思維在當地製造,藉此降低開發成本及所需時程。
除了裕隆率先採用、預計2023年量產推出Model C車款,劉揚偉透露,目前有幾個品牌客
戶正在確認中,主因整體造車速度及成本更具競爭力,使原先沒想到可以造車的品牌客戶
開始思考可行性。而集團在歐洲的生產據點也快要決定,後續將陸續公布。
心得/評論:
目前已公布合作對象&客戶
美國:Fisker、Lordstown
歐洲:Stellantis
中國:吉利汽車
泰國:泰國國家石油PTT
台灣:裕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