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
謝志堅的60/40理論說 海運不是景氣循環股 獲利最大關鍵在供需
(請勿刪減原文標題)
原文連結: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183316?redirect=1
(網址超過一行過長請用縮網址工具)
發布時間:
2022-02-05 14:47
(請以原文網頁/報紙之發布時間為準)
原文內容: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長榮海運、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在他的
《無懼駭浪:謝志堅堅忍圖成45年的海運生涯》新書中提出「60/40理論說」,
指出船公司的盈虧,有60%是與全球經濟情勢及海運市場供需有關,
另外的40%才是靠本身的經營。對於海運是景氣循環股的說法他並不認同,
指出船公司獲利最大關鍵在供需。
謝志堅認為,沒有任何一家船公司可以永遠保證賺錢,大者雖恆大,但市場最壞的時候,
最大的公司也可能虧最多。他以自己在貨櫃船運市場40年的觀察,
在拜會行政院長林全與交通部長賀陳旦時,都曾提出「60/40理論說」,
因此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公司的體質一定要夠堅韌,才能度過困境。
接掌陽明時他向長官提出改造陽明的構想,認為只要陽明內部體質能夠改善,
透過結構性的成本控制及多元化的投資,可以鞏固企業的財務狀況,
撐得住景氣寒冬,也才能在景氣復甦時享受春暖花開的美好。
謝志堅的60/40理論說,在他擔任陽明海運董事長的四年多內完全驗證。
2016年6月謝志堅接長陽明海運時,是貨櫃船運市場狀況非常差的時候,
當時各國船公司因為供給過剩問題,為了填滿艙位,大肆降價搶貨,
謝志堅則是反其道而行,在陽明推動包括禁止攬收負貢獻貨載的四大改革。
那年8月底,韓國韓進海運爆發財務問題,申請破產,之後韓進收攤,
市場頓時減掉約3%的運力,因此市場運價開始回升,
而謝志堅推動的四大改革也逐漸看到成效,2017年底公司轉虧為盈,小有獲利。
2017年陽明的小賺,雖然絕對有謝志堅的4大改革及全體同仁努力結果的貢獻,
但不可諱言的,韓進市占率3%的暫時消失,
是另一個造成大部份船公司在該年都有獲利的另一主要因素。
這一年的結果,首次驗証了謝志堅的60和40理論說。
但往後兩年因韓進海運的船隊遭其他船公司陸續接手後,又重回市場,
市場再度恢復供給大於需求的窘狀,加上油價高漲,
使得絕大部份船公司經營得相當辛苦,尤其是先天體質較差的陽明,
手上有一大批公司在2008年以前景氣大好時,
簽約陸續引進的18艘4,200到8,000箱(20呎櫃)貨櫃船,因簽約簽在高檔價,
讓公司營運成本偏高,以致於2018年及2019年連續兩年虧損。
另一個重大影響因素是會計準則的改變。
2019年開始實施的新國際財報準則(IFRS 16),
因為陽明的營運船舶與貨櫃租賃比率較高,
新的準則規定讓陽明2019年列了約新台幣9億元的損失;
另一大變數來自於約十年前所簽訂的船舶租賃合約,
陽明原簽的是「售後租賃附買回」合約,也就是把船賣給租賃公司後再租回,
但訂有附買回條款,承諾在租賃合約到期後,船公司要買回船舶,
由於十年間船價大跌,公司估算買回不划算,最後決定不買回,
但因而付了新台幣13.88億元的和解賠償金。
所幸這18艘船已經在2018至2020年陸續還船,讓陽明成本負擔大幅減輕,
也奠定了2020年下半年公司在貨櫃船運市場景氣大翻轉之際,能實現高額獲利的契機。
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市場一度相當看壞,
兩岸海運貨量減逾五成,國際線減逾三成,
一時間各船公司因無貨可載而進行減班縮艙,情勢相當緊張。
第二季中國因疫情控制得宜而逐漸解封,大部份工廠也恢復了生產力,
第二季後半段市場開始回溫,歐美部分城巿的解封,
進口商鑑於消費者外出消費意願提高且庫存已不足,而開始大量下單補貨,
這些進口項目除了一些日常消費品外,也包括了一些因疫情產生的居家辦公、遠距教學,
防疫物資等等。
2020年第三、四季因船公司的缺船及缺櫃,供給小於需求情況下,
各航線的運費節節升高,屢破有史以來的記錄。
進入2021年因疫苗漸漸的普及,最重要的消費端包括歐美各國,
報復性消費再次重演海運在2010年金融海嘯後的歷史經驗。
陽明先是在2020年淨賺10年來的最高記錄,達新台幣134.76億元,
2021年前三季陽明獲利破千億,達1,098億元,EPS32.73元,位居貨櫃三雄獲利冠軍。
陽明和其他航商一樣,在2020年如坐雲宵飛車,劇烈翻轉,前所未見,
幸運的是前大憂後大喜。
2020年貨櫃船運市場的變化,再次印証了謝志堅屢屢強調的外在環境佔60%,
可以影嚮一家公司的成敗。
身為世界級的海運公司必然要有靠天行運的認同感。那怕是好運還是壞運,
以前最大影嚮是政治、經濟,現在居然跑出一個疫情的因素,根本是始料未及,
也無人可擋。
但是話說回來,謝志堅強調內部的管理佔40%,也是非常的重要,
其影響力雖不及外在環境的衝擊力,但這幾年的積極改革,對能夠突破舊思維,
接受挑戰的全體同仁們,今天公司能獲至這豐碩的成果,足可驕傲的對外說出,
他們當然也是陽明2020、2021年能夠賺錢的大功臣。
謝志堅認為,海運不是景氣循環股,經濟景氣好不代表船公司就能賺錢,
最大關鍵因素是供需,供給不足運價自然上升,
船噸供給過剩的時候,就看船公司能否加速舊船淘汰,避免殺價搶載,
讓市場供需趨於平衡,運價得以穩定不墜。
關鍵字: 謝志堅,6040理論說
心得/評論: ※必需填寫滿30字,無意義者板規處分
長榮海運、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認為航運不是景氣循環股
而是靠產業供需決定公司盈虧
可惜內文沒有提及他怎麼看今年航運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