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用更簡化的角度來看這樣行不行.
舉例來說,假設原本100面額長債票面利率2%,因為升息導致次級市場交成跌價到50,
殖利率變成4%.
這時財政部用50收購,再發行新的票面率4%長債.
原本發行的長債,每2張共賣200,現在只用其中的100就可買回2張,再發行1張100票面
率4%的新長債.
這時財政部手上現金仍是200,但在市面上流通的新長債數量變原本一半,對財政部來
說,付出的利率是一樣的2%,但對買新債的人來說則是有較高的4%殖利率,後買的人割
了先前認賠賣出的韭菜,對財政部來說則沒有多付出更多成本.
以上簡化一些新舊債的發行期長短差異先假設一樣來作為理解,應該可以大致解釋這
概念吧?
※ 引述《ntnusleep (蟲蟲蟲)》之銘言:
: 「由於美國近10年採取極端的貨幣政策,
: 30年債券所發行的票息,相差很大,
: 舊債往往不及新發行的債券高息。
: 如一檔2020年發行,2050年到期的債券,票息1.25%,債券在2020年發行時,
: 仍處於低息環境,當時債券價格為90至100美元水平,
: 但在聯準會(Fed)激進連串升息後,這批債券價格目前跌到53.53美元,
: 投資人低價買入後,持有到期才能取得4%的投報率。」
: https://reurl.cc/zNxLke
: 看完上面的新聞,美國財政部想的應該是
: 發票面利率較高(例如4.25%)的新債,買回票面利率較低(例如本例的1.25%)的舊債
: 目前若發行20年期票面利率4.25%的公債,公債價格可能只略低100
: 上述新聞中剩17年多到期票面利率1.25%的公債價格則僅剩53元左右
: 且由於票面利率僅1.25%
: 當期殖利率(Current Yield)只有 1.25/53=2.35%
: 要持有到期整體來講才會獲得約4%左右的年報酬率
: 這種債券的投資人買入的興趣可能會較低,交易量少(流動性差)
: 相對的若同樣年期,新債的票面利率若較高
: 當期殖利率就會較高,投資人自然對新債較有興趣,交易量較高(流動性較好)
: 因此美財政部才會思考,是否以面票利率較高的新債換舊債,
: 買回交易量低的債券,確保長年期債券的交易量(流動性)
: 避免交易量過少,一有拋售,即面臨長債價格大幅下降的壓力
: 據此,這不是QT也不是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