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很有趣,一直到現在還很多人認為Tesla在製造上完全沒優勢
只靠軟體和話題,等到傳統車廠踏入BEV領域後
就可以用大量的零組件讓成本輾壓
https://tinyurl.com/bddzh8xx
這是我上周在Car版貼的新聞
標題是福特Mach-E電線使用量每台平均比預期長了1.6km
其中Ford CEO Jim Farley直接承認
"傳統車廠要趕上Tesla這座山頭是很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在製造方面"
當然,造成這個問題有很多種原因
a. Mach-E大概是有很多運用現有油車模組和機構套上去的零件,所以無法簡化
(像那個冷卻系統就很不簡潔)
b. Tesla大量使用CAN總成去操控各部件,好壞各有
c. Mach-E電池線組其實口徑不夠容易過熱
這也造成了Ford CEO口中20億美元的改善空間 (不過我覺得是豪洨)
事實上,在這兩年Toyota、Ford和VW紛紛推出自己的純BEV平台以後
多數分析師都開始傾向傳統車廠學習曲線可能會比預期長不少
Tesla在製造/成本/獲利的優勢維持時間甚至可以比想像中長
是有美國老蘇(The Patriarch Organization私募基金)喊出Tesla未來上看2000萬輛/年
我是覺得豪洨居多,但或許有機會摸到300萬輛以上甚至500萬
回頭來看傳統車廠
當初無論是Model S、Model 3碰到的生產地獄也是跑不掉
甚至因為集團零件的包袱而更糟
設計上必須更多妥協,軟體和車機系統使用者體驗一面倒被輾壓
(我不是全部操作都丟到中控平板的愛好者,但傳統車廠那些車機流暢度真的不行)
Toyota和Lexus最近出的BEV更是在各方面都不行
Mach-E和ID.4評價還相對好上不少
至於BEV這個產業,誠如大家所言就是靠政府政策和補助拉起來的
但又如何? 全世界最大的三大汽車市場都在拚BEV,剛好又是豐田最弱的產品線
政府創造需求、需求創造企業動能、企業動能帶來成長
光是美國就很難喊卡,一定是繼續希望本土企業創造更多優勢
Tesla高毛利時間可能會比想像中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