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回一下。
你要做期貨的話,至少幾個基本觀念你必須搞懂:
a. 曝險比例
以現股來說算曝險比例很簡單,即:單筆價金 / 總證券戶金額
比如說你現在有100萬,你買1張00631L,價格194.1,共194100元。
簡化敘述不計交易成本下,你的曝險是19.4%
但期貨不一樣,期貨你是針對指數做買賣,所以在契約上會寫該契約價值
等於標的期貨指數 * 最小跳動點數,假設現在小台為20200,則你實際做的
是一個價值1010000的期貨契約,但你只需要最低44750就可以做。
那麼你實際的曝險比例,則是 交易契約價值 / 自有保證金餘額
也就是1010000 / 44750 =2257%,這個才是俗稱的槓桿與曝險
那麼槓桿太高會發生什麼事情?
那就是你的錢實在太少,經不起商品隨便的波動。
反向你的錢就會面臨追繳跟斷頭風險。
比如說:
20200 * 0.98 = 19796
(19796-20200)*50= -20200 (-45%)
44750-20200=24550,低於維持保證金。
也就是說,一個月只要盤中跌2%,你就要補錢了。
雖然說:
: 我知道期貨會有斷頭的問題,補保證金就是了
: 這樣理解應該沒錯吧?想問一下大家
但你知道要補多少嗎?要補多少才會達到所謂的安全?
那麼:
A. 你定義的安全是什麼?
B. 你要怎麼測量要補多少錢才能達到你認為安全的目標?
你知道你要放多少錢,才能抵擋多少的盤中未平倉損失?
而怎麼換算出你放多少錢才夠不用擔心營業員打電話叫你補錢。
你問我知道嗎?我當然知道,但我幹嘛告訴你?
這是你自己應該做的課題才對。如果你連這都沒做,那你最好不要做期貨。
b. 動態調整200%比例
一般人都會認為,我幹嘛浪費錢付在ETF的內扣管理費用上。
但你跟它績效的差異,往往就在這一點上。槓桿型ETF的每日再平衡部位
來維持200%曝險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期貨指數的波動所造成的損益,也會改變你當下的曝險比例,比如說
假設你拿20萬做一口小台,你的曝險比例約為505%
在虛構的三個月,假設每個月皆漲5%,那麼你的曝險率變化為:
餘額 曝險比
期貨點 比例 結算價 損益 200000 505%
20200 1.05 21210 50500 250500 403%
21210 1.05 22271 53050 303550 333%
22271 1.05 23385 55700 359250 281%
你看到了什麼?只有餘額增加嗎?但餘額增加同時也代表你的曝險比降低
這代表說你的資金運用效率開始下滑,那麼你要拉回接近505%的曝險比
你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逢漲不斷加碼,來達到同樣的獲利率。
然後逢跌你就要減碼,不管你事後看是不是砍在阿呆谷,按規則你就要去做。
你看到的內涵管理成本其實多半就這樣來的,你要維持淨值整體200%的曝險率
那麼你必然必須每日調整部位,而產生不小的交易摩擦成本。
而這給人手動作其實是很反人性的,因為你要追高殺低。
如果你不做的話,如果你肯公允地把交易績效跟00631L比的話
正常你的績效大概會跑輸它,因為你缺乏一套動態管理規則,也無信心去執行,
你的資金運用效率很容易輸給專業的基金管理人。
特別是你的資金規模會遠低於ETF淨值,所以你必然會擔心
「我現在加碼如果反向我扛的住嗎?」行為上多半反而更保守。
那這個以購買ETF為外包代價多少,就1.15%的內扣成本而已。
你當然可以嫌貴,但同時也要問你自己,你可以做到跟ETF公開說明書的規則嗎?
如果你不行,那為何還要冒險自己做呢?
c. 波動風險
不過槓桿型ETF要長期持有,我認為是多半在價格波動風險上有一個誤區
既然你要抱多年的話,那麼你要看的極端價格波動,就不是月,而是年。
最極端的價格波動就08年金融海嘯,以標普SPY跌50%、正二版的SSO跌87%
也就是說如果你可以接受盤中未平倉損益是-87%的話,那基本上沒問題。
但如果你覺得-87%很多,那就最好先算在極端價格下,你買幾股最多損失幾%
你控制好你的曝險,知道你最差會賠多少了。你才可以按照計畫持有。
否則按照人性,你是抱不住的。特別是你聽信某些人講all in你就all in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