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
反英偉達CUDA聯盟集結:Google英特爾高通牽頭,微軟亞馬遜跑加入
原文連結:
https://www.qbitai.com/2024/03/131703.html
發布時間:
2024-03-29 14:34:01
記者署名:
西風
原文內容:
市值2.3兆美元、在AI加速市場大殺四方的英偉達,全產業都忍不了了。
谷歌英特爾高通等共同成立「反CUDA聯盟」- UXL基金會 ,欲從和英偉達晶片相輔相成
的軟體入手,打破其壟斷地位。
要知道,目前全球超400萬開發者都依賴英偉達的CUDA軟體平台來建構AI和其他應用程式
。
CUDA生態累積的近20年的電腦程式碼,幾乎與英偉達硬體同等重要。
最新消息,高通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負責人Vinesh Sukumar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
我們實際上正在向開發者展示如何從英偉達平台遷移出來。
除了UXL基金會,其他巨頭如AMD也有類似動作。
有知情人士表示,微軟正在嘗試結合AMD的MI300晶片和其軟體生態系統ROCm,已成功把
GPT-4運行在AMD平台:
至於英偉達這邊,其副總裁兼加速運算首席總監Ian Buck在聲明中表示:
世界正在加速發展,來自整個生態系統的加速運算新理念將有助於推進人工智慧和加
速運算的應用邊界。
打破CUDA生態護城河
UXL基金會全名為Unified Acceleration Foundation,創始成員包括Arm Holdings plc、
富士通、Google、Imagination Technologies、英特爾公司、高通公司和三星。
路透社最新爆料,從英特爾開發oneAPI開始,UXL計劃 建立一個開源項目 ,打造一套能
夠驅動多種AI加速器晶片的軟體和工具,使電腦程式碼能夠在任何機器上運行,無論使用
何種晶片和硬體.
有高層透露,UXL技術指導委員會正準備在今年上半年確定技術規範,工程師們 計劃在年
底前將技術細節完善到「成熟」狀態 。
除Google英特爾高通等最初參與的公司之外,UXL還將吸引雲端運算公司,如亞馬遜和微
軟Azure,以及更多的晶片製造商。 UXL也接受來自熱衷於開源技術的外部人士等第三方
技術貢獻。
最終他們的 目標是支援英偉達的硬體和程式碼 。
值得一提的是,UXL只是反CUDA大軍中的一員。
路透社消息稱,PitchBook彙編數據顯示,創投和企業資金已在93個不同的相關項目中投
入了40億美元。 以削弱英偉達領導地位的新創公司在2023年獲得的投資額超20億美元,
而前一年僅5.8億美元。
英偉達圍繞CUDA的長期佈局
但這種「圍剿」真的有用嗎?
D2D Advisory的執行長Jay Goldberg認為CUDA的功能還不是真正重要的:
重要的是人們已經圍繞著CUDA建立程式碼,15年了。
2006年CUDA首次引入後,英偉達就圍繞CUDA進行了長期佈局,用CUDA軟體生態助力GPU硬
件,打造軟硬體生態系統,形成行業壁壘。
初期,英偉達採用免費推廣策略,不求短期回報。
例如給新創公司免費贈送硬件,這其中就包括OpenAI。
上個月,曾參與創辦OpenAI的老馬還曬出了2016年黃仁勳給OpenAI贈送世界第一台DGX-1
超級電腦照片。
英偉達科學家Jim Fan也開麥表示自己親眼見證了那一刻:
此外,英偉達也開啟了“新創加速計畫”,為新創公司提供軟硬體優惠等各項支持,等這
些公司成長起來,為GPU編程的CUDA代碼就成了行業通用標準。
隨著CUDA逐漸擴展,新創公司逐漸成長壯大,CUDA已深深紮入許多AI和高效能運算專案當
中。
如今英偉達的GPU腳踩新時代,握住了OpenAI、Google等一眾AIGC開發者的命脈。 CUDA這
項軟體生態護城河也更加穩固了,同時政策也在收緊。
前段時間有工程師發現在安裝CUDA 11.6時,用戶授權協議中增加了新條款:
您不得對使用SDK元素產生的任何輸出進行逆向工程、反編譯或拆解,以將這些輸出
轉換為針對非NVIDIA平台的目的。
反英偉達CUDA聯盟集結:Google英特爾高通牽頭,微軟亞馬遜跑加入
其實,早在先前版本就有了禁止其他硬體平台上透過翻譯層運作CUDA的規定。
再說回到這次UXL的動向上來,網友們也是坐著等看熱鬧的大狀態,「到底哪個才是標準
?」:
對此你怎麼看?
參考連結:
[1]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behind-plot-break-nvidias-grip-ai-by-targeting-software-2024-03-25/
[2]https://x.com/denizerkan_nyc/status/1772461965954154830?s=20
心得/評論:
輝達的CUDA平台是數十年就開始布局的 等其他大公司受不了黃仁勳的顯卡賣太貴才回過神
來想自己做顯卡時 才發現自己與輝達的技術差距鴻溝有多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