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繳與實繳
在2014年以前,你在中國開公司註冊,你註冊資本多少就是要實繳多少。
但在14年以後改為認繳登記制,也就是股東在章程自行約定,你可以
分幾年把你認股的配額繳完。比如說公司註冊資金填500萬,你股權是10%
那麼按照資產負債表,你應該是要付50萬,整個T字帳才會平衡,畢竟:
──┬────
公司│債務
├────
資產│股東權益
但你股東可以約定25~30年慢慢把把50萬繳給公司。
現在中共的公司法88條修法,則是規定如果你認繳要繳50萬,但你沒有繳
反而把股權轉讓給下一個潘仔,那下一個也應當承擔上一個賴帳沒繳的老股東
50萬差額。
好問題來了,假設這個轉讓股東的A,他當初只繳10萬元,剩下40萬
他選擇把股份轉讓給了潘仔B,但是潘仔B也沒打算繳40萬。
那麼按照中國的公司法規定,你A雖然轉讓給了B但B也是賴帳不繳,
你應要有監督B繳錢但沒有履行,故你必須負擔連帶責任,
所以A還是要付40萬。
不過這一塊有一個灰色地區,如果是公司賺錢,你可以分紅
那你幹嘛還要轉讓股票呢,故實際上會轉讓股票的情境往往是反過來,
也就是公司開始出現債務越來越大,你決定要跳船把股權移轉給下個潘仔。
但是轉讓人也沒把認繳差額付清,這時老股東A還是會面臨債務糾紛,
會被債務人要求把剩餘的40萬付完。
到這一塊還是很合理,比較不合理的就是:如果公司增資怎麼辦?
我們再拿上面的500萬案例,但這時是A轉讓給B後,B說要增資100萬,
故公司註冊金額改為600萬,但B後來並沒有履行付100萬,並出現到期債務,
這時債務人要求老股東A會是要他還40萬嗎?沒有喔,這時會變成140萬。
這個東西就是現在吵的核心,因為它並沒有考慮債務與股權轉讓的先後與關係。
而變成一種惡性的大風吹誰最後被催誰倒楣。
2. 國進民退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這次的修法其實又是把公司法從認繳制退回到實繳制。
而這又跟中國地方政府的獎勵租稅制度有關。
我們假設一個情境,假設你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中國人。
你想做一個賺抽卡課金手遊,就叫做「冷冷不亮」吧,
首先公司是要做各國市場,所以母公司是註冊在開曼群島,
然後新加玻一個代理子公司、香港一個子公司、了不起馬來西亞也一個子公司。
然後這三個子公司都向主管機關申請證書證明是100%內資沒有外國人。
接下來就是註冊遊戲版號,這時就會碰到:
上海:「我們有版號優惠政策,來我這開一間公司吧」
成都:「我也有你要不要來我這開一間」
廣西:「我有一個租稅節稅政策你開一間還可以節稅」
如果是實繳制,那你資金有限只能選一個。
但認繳制你可以只付一部份的錢,把錢存在該地銀行開公司。
就可以像個阿米巴原蟲一樣享受各種租稅優惠,這時你開發工作室的公司
大概就會有10幾個,等到遊戲做出來了,你要跟發行商簽約、平台商簽約、
廣告投放商簽約,你要跟第三方支付商簽約,在認繳制下你不用在這些公司
卡一堆錢,而只要母公司有足夠的錢跟現金流支應旗下公司營運與債務
就夠了,那麼就算你掛子公司負責人或擔任股東,你只要跟母公司
簽一個協議,表示這個掛名收錢再返還給母公司,那麼子公司
並沒有花錢,那就不會欠人錢,你也不用怕債務人找上門。
但一旦逐步地改成股東要實繳情境就不同了。整個系統會崩潰,
因為母公司就沒有那麼多錢,所以母公司就會開始裁撤乾脆註銷。
但註銷又會很麻煩,你註銷就要面臨清算跟查稅,然而你本來是
地方政府的營業稅貢獻者,現在公司要註銷了,你就會跟地方政府
處於對立面,所以公司註銷就會面臨工商局嚴格的審核查帳,
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要你把認繳但沒繳完的差額補完。
如果這個子公司真的是當初註冊資金小繳完註銷就沒事還好。
但如果已經有規模了,那當初的股東就會面臨尷尬的局面,
那麼為了要規避會怎麼做?轉讓股權囉,然後又面臨到本文一開始講的。
如果你有聽到某些中國人講中國政府怎麼「收放」,那他講的就這一塊。
而由於國家又開始提高企業的進入成本,所以地方政府又會面臨到原本租稅
獎勵失靈,因為國家要實繳那公司就要選投錢在哪省CP值最高。
原本能拿來當政績,炒地皮的公司不來了,註銷了,工作機會變少了。
供給面的收縮最終就會變成你現在看到的經濟緊縮樣貌。這都是一環扣一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