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PC_Shopping 看板 #1M_6TgAz ]
作者: Cubelia (天空の夜明け) 看板: PC_Shopping
標題: [測試] Intel 520 Series 120GB SSD上手簡測
時間: Thu Mar 31 07:55:13 2016
Intel 520 Series 120GB SSD上手簡測
網頁好讀版: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459382122.A.2BD.html
好一陣子前就對Intel 520很有興趣,只可惜當年跳水的時候沒有買一顆來用。
而近期剛好有機會買到一顆二手的520就隨手測(ㄎㄨㄤˊ)試(ㄘㄠ)了一下。
前陣子有討論過SF-2281到底還能再戰幾年,當然就要收藏一顆有代表性的經典產品囉。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458799576.A.C16.html
SF-2281在跑分大戰開始時常被當成是"慢"的代名詞,
但實際上並不然(跑分不等於使用者體驗)。
且SF主控有著DuraWrite這項能夠壓縮資料的技術,意即可壓縮資料=寫入更少的資料,
有效降低寫入放大並且延長NAND Flash的壽命。(好東西呀)
不過嘛,後繼者SF-3700系列難產於是SF-2281就戰到2016年的現在還在戰了。
其它的在上次那篇文都有提過了,這邊就不再贅述。
==============================================================================
Intel從320時期就把墊片鎖在SSD上,有7mm需求再把它拿下來換上短螺絲就好。
http://imgur.com/BLDqSoY.png
不過這樣可隨意拆開也造成以前某些不肖工作室濫用Intel的RMA,
外殼不變,拆開內部並用其它的SSD來替代。
當時的新聞頁面http://ssd.zol.com.cn/336/3360010.html
最後Intel就將貼紙貼在螺絲上,有撕過就必留下痕跡。
背面,Intel的特色就是不會對外殼的背面進行加工,所以絕對不是買到二手或瑕疵品唷。
(會提出來是因為問到爛掉了...)
http://imgur.com/341zJMG.png
那既然可以拆,不拆怎麼對得起自己呢!!
整體外觀
http://imgur.com/QkYCGBu.png
http://imgur.com/Nx5hFbO.png
主控:SandForce SF2281-VB1,有貼上導熱墊片
VB1步進其實是不支援AES-256加密der,因此Intel當時大量回收了520
而在2014年清消費級25nm顆粒(和SF2281-VB1的PCB)庫存時大跳水成為高CP的好物。
也是"過了這村就沒這店"的經典範例,現在就算是網拍也真的很難買到囉。
這邊提醒大家盡量別去買非400i韌體的廠商OEM拆機品,因為Intel官方基本上不保唷。
(HP或是聯想的拆機品韌體版本是LE1i或LF1i而非400i)
如果有疑慮或是怕保固政策有修改那最好還是找400i的消費級520,別去賭OEM的拆機品
顆粒是八顆25nm的29F16B08CCME2,單顆16GB;單面八顆共128GB,
扣掉~7%的二級OP後剩下120GB。
http://imgur.com/CNejCNO.png
Intel在60/120GB款式的OP都沒配置給RAISE,240/480GB則是OP的一半會配給RAISE。
RAISE簡單來說是SandForce主控所用的一種技術,將SSD內的NAND顆粒做類似RAID 5的配置,
能夠糾錯並復原ECC無法處理的壞塊內的資料,壞塊當然就會標記需要重映射
並不再使用了。(SF3700增強過的RAISE甚至可復原一整個die的資料)
但盡管SF的保護機制出色(總稱為DuraClass),
某些廠商在當時還是鋌而走險的去用爛顆粒,終究還是造成了返修率爆表。
靠近一點拍,因為這顆的標鐳歪了XD
http://imgur.com/Jip25Dz.png
用在520上的CCME2是5000 P/E,而後期用在部分520的CCME3其實也有達到5000 P/E的標準
(因為L74A良率上升),不過Intel 330的話就都是3000 P/E了。
也就是打同一個標不一定等於有同樣的篩選標準,這點可由330的PCB上面貼的Bin 2貼紙
和SMART定義來推理出。
http://bbs.pceva.com.cn/thread-129372-1-1.html
上蓋都會有打上日期的標,這顆還蠻新鮮der
http://imgur.com/013pw8C.png
SMART訊息,由於是二手貨所以有正常使用的跡象。
(這是我測完後的狀態,剛到手時WA還小於1呢)
http://i.imgur.com/OnWVHAk.png
這邊另外提醒一下得小心SMART值清零過的520,中國大陸那邊比較常見
所以多注意一下通電次數、通電時間和讀取/寫入的值。
清零是不會影響保固啦,但是原使用者是怎麼操的你也不知道,更何況是拆機品呢
所以要買就得買還有保的,畢竟Intel大法其中一個賣點就是保固
(但遇到FeDex沒辦法處理的地區還是會破功XD)
而2014年那批到現在就還有三年左右的保固。(我這顆是三年多一點點)
SSDOK:
http://i.imgur.com/qGnu3lB.png
我個人是不建議用SSD-Z了
畢竟是屬於資料庫類型的軟體,要是廠商換了料但SSD-Z只對資料庫並顯示出錯誤的資訊
那使用者還是不知道實際是否有換過料,最有效的方法當然還是等用戶或媒體進行拆殼的
報告。(當然還是不能排除媒體評測用和市售版的方案可能會有差異)
==============================================================================
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i5 2400(TB off,C1E&EIST off)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Genesis DDR3 1600MHz 4GB*2 @CL9
主板:MSI Z77MA-G45(BIOS ver. 1.B)
顯卡:MSI GTX670 Power Edition(Driver:353.30 WHQL)
網卡:Intel 9301CT
電供:Seasonic G-650W
作業系統:Windows 7家用進階版64位元
Z77 PCH原生SATA 6Gb/s:
OS:Intel 730 240GB(L2010420,線材:Amphenol Spectra Strip藍線)
測試對象:Intel 520 Series 120GB(400i,線材:Amphenol Spectra Strip銀線)
Z77 PCH原生SATA 3Gb/s:
SanDisk Extreme PRO 240GB(X21200RL,線材:Amphenol Spectra Strip藍線)
Seagate ST1000DM003(CC47,線材:Amphenol)
AHCI驅動:msahci
==============================================================================
大家最愛常看的快餐跑分,跑分不等於使用體驗,看看就好,AS SSD Benchmark:
http://i.imgur.com/FWila8B.png
AS SSD測試壓縮特性的功能,可以看到寫入速度隨著可壓縮率的提升而上升。
http://i.imgur.com/GTG6N3J.png
但由於AS SSD使用了不可壓縮的隨機數據,對SF-2281來說性能大幅受到了限制。
因此拿出俗稱快樂表的ATTO Disk Benchmark:
http://i.imgur.com/Qz0teCV.png
Anvil's Storage Benchmark,有提供壓縮比率的設定。
100%(不可壓縮)
http://i.imgur.com/zh0h3Bi.png
由於真實情況不太可能都是100%不可壓縮的文件,因此選用了46%(application),
分數上升了一些。
http://i.imgur.com/jLIp05R.png
性能一致性(performance consistency)測試,只要跑一下就知道褲子有沒有穿好惹。
用Iometer並且使用pseudo random數據(SF-2281基本上無法壓縮),
測試前會用 Parted Magic進行Secure Erase。
這就是常見的"穩定態"(steady-state)、"一致性"(consistency)或是"離散度"測試。
SSD不但要有穩定漂亮的IOPs表現,更要避免突發的低IOPs和延遲。
某些SSD還能達到不但高,且非常密集的超高性能表現(如Intel DC S3700)
不過這對家用來說沒啥太大用處,因為平常很難達到QD32這種壓力,
幾乎是跑分或是進行測試時才有可能達到,更何況是這樣子的長時間QD32寫入,
不過了解一下自己要選購的SSD在最糟狀況下的表現還是會比較好der。
先用Seq. 128K QD=32的資料寫入約1800秒來達成preconditioned狀態。
http://i.imgur.com/oEMDbM2.png
接著馬上進行5000秒的Rnd. 4K QD=32寫入。
前面一點點很高的部分就是FOB狀態,快餐跑分啥的能看到的分數就是在那邊
但只要給一點時間持續寫入的話呢...嘿嘿,性能就降下去啦
520的離散度表現差(甚至可說是"毫無穩定態"的表現,這是SF主控的特性,沒辦法),
但至少保證了最低的IOPs不會掉到0,勉強還行。
(但還是不適合用在非常講究QoS的環境下)
由於是120GB的配置,寫入性能有受到更多的限制,算是小容量SSD的硬傷
而330、335、530和535則有"較佳"的離散度表現。
(但給多一點時間還是會進入"毫無穩定態"的表現)
http://i.imgur.com/8aTCLi5.png
不過這個是無法壓縮的數據類型,實際在可壓縮數據的情況下肯定比這個好不少
最後600秒可看到最高IOPs達到到7993 IOPs,最低則是1673 IOPs,
且觀察csv檔後發現完全沒有高於100mS的延遲。
http://i.imgur.com/BmQqXxd.png
由於實際操作時讀寫是經常同時發生的,而不會純讀或純寫
所以接下來這個是以家用常見的QD=1為主
然後進行1500秒的R/W=80/20的4KB隨機混合讀寫(IOmeter實際約1400秒),並且觀察其延遲
前面也有先經過precondition的步驟以方便銜接穩定態
沒有接近0的IOPs,最高最低相差的平均值約在900 IOPs內
(除了1031秒那個突然的5388以外)
http://i.imgur.com/nUCi8HW.png
沒有超過50mS的延遲,以家用來說夠用了
http://i.imgur.com/H1BgYMQ.png
從OCZ粉絲團載的mixed workload
每一種各測三次(OIO=32 => 64 => 128),config是設定為一次就全測完
沒有考量到做完一次後就得SE,且用的是Full Random,所以這邊的數據得多注意一點
http://i.imgur.com/vwrguc5.png
由於是120GB的配置,寫入性能有受到更多的限制,算是小容量SSD的硬傷
http://i.imgur.com/3GPP5Oi.png
可以看到由於前面的RAMP,性能基本上是一直往下降der,延遲也是不斷增加
在RAMP第三回合時甚至還達到500mS~1S的延遲
不過到後面的測試時就沒有超過100mS的延遲了
測試就到這裡結束
==============================================================================
感想就是...好東西要買就快買,別再等惹
再等就沒機會了R
這顆Intel 520 120GB預計拿去當作暫存碟之類的用途來操
不然閒著也不能幹嘛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