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開箱] 蛇蛇的Gen 4答案:鐵蟒i4 1000GB評測

作者: Cubelia (天空の夜明け)   2021-08-22 11:24:31
※ [本文轉錄自 PC_Shopping 看板 #1X8SDQ_h ]
作者: Cubelia (大胸智乃) 看板: PC_Shopping
標題: [開箱] 蛇蛇的Gen 4答案:鐵蟒i4 1000GB評測
時間: Sun Aug 22 11:24:05 2021
好讀版: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629602650.A.FEB.html
有點Z害
=
巨蟒為敏寶實業的子品牌,主打MIT、高CP的flash儲存方案
而SSD自然是巨蟒的主力產品
消費者對於巨蟒的印象主要還是在SATA SSD,而NVMe SSD就沒有太多的曝光
雖然對巨蟒來說並非初次嘗試(因為以前就出過i1~i3 NVMe SSD)
今天要開箱的鐵蟒i4是巨蟒走入PCIe 4.0(或俗稱Gen 4)時代的首發產品
同時也是巨蟒第二次使用群聯方案,更是目前的旗艦方案之一
但進入主題前來喇一下鐵蟒i4採用的主控:群聯PS5018-E18
隨著兩年前Zen 3正式宣告PCIe 4.0進入尋常百姓家
群聯PS5016-E16(簡稱E16)自然不用說
「第一款打入市場的PCIe 4.0主控、性能超越PCIe 3.0 x4」
作為首發產品已達成上述的階段性任務,畢竟各廠的PCIe 4.0 SSD也迅速崛起
打比方說一線廠的WD SN850可達到7000MB/s循序讀
更有新秀InnoGrit加入戰局,IG5236也出現在Plextor和PNY的旗艦款
競爭明顯越來越火熱的前提下群聯當然不會停滯不前
畢竟E16的讀寫性能已經不夠和這些次世代新品競爭
並在去年底預告全新、更快的PS5018-E18主控(簡稱E18),再度瞄準旗艦市場
就規格來看E18相比上一代的E16是全面性的升級
光是循序讀就衝到7400MB/s,循序寫入更是高達7000MB/s
幾乎是為了榨乾PCIe 4.0 x4的頻寬而生
https://i.imgur.com/a2mRbe6.png
(來源https://www.phison.com/zh-tw/ps5018-e18)
這麼快的SSD筆者怎麼能不玩玩看呢
玩過FireCuda 520LE之後看E18越看越想弄一條來玩
E18有首發版還有加強版,首發為美光96L 3D TLC
加強版則是近期開賣的美光176L 3D TLC
加強版可以直衝7000MB/s循序寫,但相對的也更貴
(目前僅希捷FireCuda 530獨佔)
首發版是經濟一點的選擇,寫入依然可以破5000MB/s
性能可說是直指一線廠SN850和980 Pro
筆者想做E16 vs E18的比較,看到巨蟒推出這款i4就搞了一條來玩
它採用的是首發版美光96L 3D TLC,大致上就公版布局
比較特別的是NAND Flash似乎是少見的原廠正片
https://i.imgur.com/L5pN8fj.jpg
外盒背面,至於Phison公版SSD都是MIT的,也算是一種台灣之光
https://i.imgur.com/VciItBX.jpg
SSD本體以泡棉保護好
https://i.imgur.com/GUGzyCR.jpg
鐵蟒i4的鋁合金散熱片設計相當不錯,筆者相當喜歡
https://i.imgur.com/m9lAgDV.jpg
關鍵是有開許多溝槽而且表面積夠大
https://i.imgur.com/w6f2L9f.jpg
兩邊的側面都有Anacomda品牌logo,頗有質感(雖然裝機看不到XD)
https://i.imgur.com/dI7oony.jpg
https://i.imgur.com/maNDOMt.jpg
背面也有金屬片,主要是給2000GB款背面的NAND輔助散熱
筆者是單面設計的1000GB款,背面就是簍空的了
https://i.imgur.com/PtlUlwS.jpg
稍微講解一下散熱片:
為了對應高速傳輸的需求,SSD主控功耗也不斷提升
對於M.2介面裸著的主控自然更容易過熱,造成性能的下降
也因此有些廠商推出已裝好散熱器的SSD,確保更穩定的表現
同時用戶也不須煩惱散熱片的選購和安裝
換來的麻煩自然是有、無散熱片的SKU要分開
以免影響到筆電或是SFF系統的用戶的選購
當然也有只提供含散熱片款的廠商,鐵蟒i4便是這麼做的一款產品
不過這種直接附的散熱片不建議用戶拆下,因為:
1.很容易發生導熱介質黏太緊,將元件硬扯下來的慘案
2.有破保的疑慮
(筆者是俗辣,這邊就不敢拆了)
另外也有散熱片過高對於顯卡下的M.2接口出現干涉的現象
選購前得多注意主機板M.2接口布局,避免相容性問題
Anacomda鐵蟒i4規格
https://i.imgur.com/ozCTYyp.png
備註:
鐵蟒i4 1000GB是少見的群聯公版但採用正片NAND的產品
不確定是否會改,但目前看拆解確實是如此
上機測試
https://i.imgur.com/0kp1nv1.png
測試狀態(SSD的位置為顯卡與CPU中間,忘記重拍那將就一下XD)
https://i.imgur.com/o0tVhSX.jpg
NVMe標準15項SMART定義
https://i.imgur.com/S1ope5r.jpg
smartmontool
https://i.imgur.com/XUlZuP9.png
注意P0數值(這不等於主控會消耗那麼多電,當個指標就好)
鐵蟒i4使用的E18的設定在8.80W、相較之下520LE的E16則是9.78W
主控規格的話E18是三核心,E16則是雙核心
猜測是製程進步(28nm->12nm)帶來的能耗優勢
快餐測試區:
AS SSD Benchmark
https://i.imgur.com/ZdaM17d.jpg
Anvil’s Storage Benchmark
https://i.imgur.com/Id06Axa.jpg
TxBENCH
https://i.imgur.com/D4SHHFL.jpg
CrystalDiskMark
https://i.imgur.com/fwCtCOW.jpg
E18的性能真的就是「快」一個字可以形容
光是美光96L 3D TLC就能打到SN850的等級
而舊時代的AS SSD和Anvil’s明顯無法將性能準確測出
可以的話建議別太堅持這兩者的數據,以免被誤導
筆者會推薦CrystalDiskMark做測試,簡單明瞭
同時也常是廠商拿來標示讀寫性能的依據
至於大家常說的4K性能,也就是4K QD1隨機讀寫性能
在NVMe和強力主控的加持下可以超過70MB/s
這樣也比傳統觀念的40MB/s還要快一大截了
Iometer進階測試(請點圖看PPT說明):
https://i.imgur.com/SnkeBBF.png
這邊會加入希捷FireCuda 520LE 1000GB(2077版)
作為Phison E16+東芝BiCs 96L TLC的對照組
開箱文可參考:[開箱] 2077特別版! 希捷FireCuda 520LE評測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628821989.A.116.html
1.)循序混合讀寫性能表現
https://i.imgur.com/eNoNhKT.png
2.)隨機混合讀寫性能表現
https://i.imgur.com/rvF2Iex.png
3.)不同百分比混合讀寫, 128K循序
https://i.imgur.com/H3VWkXc.png
4.)不同百分比混合讀寫, 4K隨機
https://i.imgur.com/7LvggLU.png
解說:
鐵蟒i4在固定比率混合讀寫和FireCuda 520LE非常接近
但大致上都有超越,尤其高強度的QD都可以拉開距離
不同比率混合讀寫則非常接近
從結果來分析鐵蟒i4的E18在小檔混合讀寫的領先大概都有10%
而大檔循序純讀則有強力讀取性能撐腰而取勝
但由於QD=4的壓力較低,沒辦法完全發揮出E18的性能
SLC Cache測試
https://i.imgur.com/FiKrXyK.png
解說:
a.)一開始全速寫入約20秒的SLC Cache,大小約105GB
b.)SLC Cache耗盡,TLC直寫速度大約1056MB/s
c.)SLC Cache+TLC的全碟空間耗盡,進入同時GC和TLC直寫的階段
主控壓力大幅增加,寫入速度剩下~660MB/s
d.)SLC Cache folding完成,性能回升
主控專注在TLC直寫即可
有了固定SLC Cache的前提,大容量再將主控的多通道優勢發揮出來
造就了非常穩定的TLC直寫速度
520LE 1000GB採用的E16+東芝BiCs 96L TLC直寫速度為969MB/s
可以看到同容量但進化後的E18+美光96L TLC則快了大約10%
但必須注意到兩者的SLC Cache回收策略是不同的
520LE沒有全碟空間耗盡,進入同時GC和TLC直寫的現象
鐵蟒i4則是有同時GC和TLC直寫的情況
這個就是韌體調校的不同,廠商肯定都有對用戶的假想用法
因為也有E16採用全碟SLC Cache的策略(如影馳HOF Pro和賊船MP600)
筆者腦補520LE稍慢可能是為了保持穩定寫入性能,犧牲性能於背景進行回收
鐵蟒i4則以速度為優先,預設用戶不會瘋狂寫入將SSD塞爆
相同模式也可以在之前測過的創見MTE-220S 512GB觀察到
而在室溫26度,Air X機殼與Wraith Prism散熱器的前提下
d.)階段SSD的溫度傳感器回報了最高50度C
測試中沒有任何的降速,表現十分優秀
代表散熱片有起到作用,有效壓制主控制器的廢熱
可能主控制器採用TSMC 12nm製程亦有加成作用
結語:
巨蟒的SSD幾乎都是自家生產
不喜歡巨蟒自產SSD那採用群聯公版的i3和i4是可以考慮的
(其它故事就兜不出來惹,買啦買啦買啦)
鐵蟒i4 1000GB的售價為6499元
同方案的對手分別有PNY CS3140、賊船MP600 Pro和雞排Aorus 7000s
賊船MP600 Pro的威脅是最大的,售價比巨蟒便宜1000左右
雖然散熱片設計不同,但廠商應該是有驗證過可以壓制才敢搭
PNY不用說連散熱片的OEM也一樣,但巨蟒是比較便宜
鐵蟒i4優勢在於五年保且到府收送,非常方便
而限制寫入量為1000GB:700TBW(同它廠競品)
對於一般用戶來說這明顯不算什麼,相當於每天寫入390GB持續五年
看看前陣子突然爆發的硬碟挖礦,會有較為保守的數值也不見怪了
而PCIe 4.0 SSD目前較有話題性的用途是DirectStorage(簡稱DS)
DS的到來或許會讓PCIe 4.0 SSD的優勢更顯著(讓遊戲讀取的速度更快)
畢竟PCIe 4.0 SSD的主控性能更強,提供的吞吐量也更大
連次世代遊戲主機PS5和XSX都支援擴充PCIe 4.0 SSD
但價格依舊高攀,通常預算充足的玩家才有選購的意願
在520LE的開箱文就有提過,群聯目前有三組性能級PCIe 4.0方案
分別是E16+96L TLC、E18+96L TLC和E18+176L TLC
現在PCIe 4.0 SSD更新的速度很快
卻是"早買早享受"而"沒有晚買享折扣"的情況
目前E16+96L TLC的價位依舊高攀,價格又和其它更快的競品衝突到
這樣很容易造成廠商的庫存壓力,偏偏也不下殺讓PCIe 4.0 SSD普及
畢竟AMD和Intel都已經讓支援PCIe 4.0的平台普及
再來一條龍的SN850和980 Pro威脅力也很大,價位也相仿
價格戰該怎麼打就是群聯要仔細評估的問題了
筆者認為除了群聯主動降價以外,另一個選項是看慧榮有沒有回神
PCIe 3.0 SSD就是群聯和慧榮互相競爭,最終才有漂亮的價位
但慧榮現在連高階PCIe 4.0 SSD主控都還沒有影
只能說實在令人擔憂呀
Pros:
內建附上散熱片,爽度絕佳的高階PCIe 4.0 x4性能
巨蟒五年有限保固,到府收送
群聯公版
雞蛋裡挑骨頭:
價格難與一線廠競爭
無法保證NAND Flash是原廠正片(亦可能改群聯自封)
作者: filiaslayers (司馬雲)   2021-08-22 12:00:00
i4的策略蠻合理,畢竟也沒那麼多主機版能跑兩條滿速的gen4 ssd所以會被用極速塞爆的機會實在非常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