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台北物語】華語影史上哏最密集的電影 /但唐謨

作者: pttmovielove (菲林萬歲)   2017-06-04 13:42:47
【但唐謨專欄】《台北物語》之爛片啟示錄:爛到荼靡,彼岸花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9874
請跟我一起承認一件事情,在我們短暫的生命當中,看過的電影大概80%都是爛片。如果
我們無法欣賞爛片,那麼我們在電影院(或者電視,手機,電腦,平板前面)的生命,大
概都浪費掉了(當然,除非你是菁英中的菁英,只看到金字塔頂)。
欣賞爛片是一種珍惜生命,避免人生活得太痛苦的策略。早在1988年,美國推出過一個讚
美爛片的電視影集《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簡稱MST3000),描寫兩個妄想
征服世界的瘋狂科學家,想知道哪一部電影可以把人類逼瘋,於是他把一個太空人困在外
太空,強迫他看B級大爛片,還弄了幾個機器人陪他一起看,看看他什麼時候會起肖。於
是每一集就放一部爛片,太空人和機器人在畫面下方以剪影的方式出現。為了不讓自己被
爛片搞到抓狂,他們做了什麼事呢?你猜對了!他們一面看電影一面批評,訐譙,整個過
程歡欣鼓舞,歡聲雷動,大家都樂到不行。這樣的描述,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呢?
《MST3000》太轟動,整整播了11年(1988-1999),總共100多集,還拍成過電影版,原
班人馬在2006年又開發了一個新節目《RiffTrax》,以串流訂閱的方式播送,內容也是那
幾個人在訐譙爛片。這齣劇集的宣傳詞是:「我們讓電影變好玩了」(We Make Movies
Funny!);然後在今年4月,爛片界發生了大事,MST3000宣布捲土重來,新劇集名就叫做
《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 The Return》,在Netflix上強力大放送(不過台灣還
沒有上映)。可見,沒有爛片我們活不下去的啊。
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 The Return 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ct0Z2bQndM
「We Make Movies Funny! 」,就是欣賞爛片的奧義。台灣前幾年播過一個超白爛的宣導
短片《杰哥不要》,描寫一個光頭哥用麵包勾引蹺家弟上床。這短片引起了一陣歡樂潮,
我看到快笑翻,這年頭誰在用麵包釣人,都是用藥好不好。欣賞爛片基本上就是人類文化
的一部分。但是,不是每部爛片都可以變Funny,大部分的爛片只會讓人想離開電影院;
只有爛到一個標準的天才片,才能達到欣賞的水平;這類得天獨厚的電影,通常就會變成
一部靠片(cult movie)。靠片的形成機制千奇百怪,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類型:「so
bad, it’s good」(爛到破表就變屌),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外太空九號計畫》(Plan
9 from Outer Space, 1959),以及大家都看過的……《台北物語》。
《杰哥不要》全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ZIk_dhSK4
其實「so bad, it’s good」並不是靠片中的主流,畢竟要達到這般境界並非易事。有一
部目前還在風頭上的靠片《房間》(The Room, 2003),可以跟《台北物語》做些比較。
《房間》的導演湯米.維索(Tommy Wiseau, 簡稱TW)寫了一個舞台劇本,但是沒人要幫
他出書,於是他靈機一動,拍成電影豈不是美妙,於是他賣韓貨弄了一點錢,但是他不知
道怎麼拍,甚至不知道數位和類比的分別,也不知道可以租攝影機這件事。他重金買了兩
台全新的攝影機,一台HD,一台35,決定同時拍攝(就是說兩台攝影機並排同時拍),聽
到這裡大家應該開始翻白眼了吧!
《房間》講的是一個女人紅杏出牆的故事,陳腐得要死。但是TW很努力宣傳,他還在洛杉
磯買了一個巨型電影看板,放他自己的大頭照海報(他演男主角),路過的人以為這是一
部恐怖片,因為他實在太醜了(這個看板後來懶得拿下來,就放在原地放了好久好久)。
公映之後觀眾譁然,片中的一切簡直不可思議,TW這麼醜還露屁股。大家一致公認這部片
從劇本、演員、攝影、剪接、音樂,無一可取,但是戲院裡卻開心成一團。《房間》被捧
成了靠片,全世界巡迴,洛杉磯舊金山地區每個月會放映一次,觀眾都是大學生年輕人,
我有一個朋友看過現場,還跟TW合照,他說TW是一個非常親切和藹的人。
關於《房間》的故事太多太多,實在講不完,已經有人把《房間》的製作過程寫成了一本
書,詹姆斯.法蘭柯也已經把這段過程拍成了電影,而且自己飾演TW這個醜男,預計今年
12月8日正式上映,片名就叫做《災難藝術家》(The Disaster Artist),我們熱切期待
中。
言歸正傳,《台北物語》和《房間》有非常多雷同點(雷點,或者歡樂點),例如《台》
片中有一場「比長頸鹿的脖子還長」(波昂刺刺語)的電話語音,把「國語,請按1」到
「謝謝你的來電」一刀未剪從實播出。同樣的,《房間》也有一段是主角在咖啡店排隊買
咖啡,前方排了兩個人,於是把前面兩組點咖啡的過程,包括大杯小杯要不要加糖全部演
出來,而且還演兩次,才輪到主角。電影演到這兩個片段時,觀眾都嗨到不行,也都成為
最經典的段落。
還有,《台北物語》出現許多讓人興奮不已的東西,包括吊扇,陶瓷狗,每次出現此二物
,觀眾也是馬上高潮;同樣地,《房間》中的女主角每次跟姦夫通電話時,小茶几上都會
出現一個廉價畫框,裡面是一張爛畫,畫裡是一個爛湯匙。於是每當這個湯匙出現時,台
下的觀眾就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塑膠湯匙往銀幕上扔(好不環保),然後大喊「SPOON!」
據那位看過現場的友人說,那就像下流星雨,被湯匙K到頭會很痛。《台北物語》還沒那
麼誇張(表示以後可能很誇張),但是當電影出現吊扇,陶瓷狗的時候觀眾高昂的的情緒
,跟《房間》中出現湯匙的時候,完全是一模一樣的。
《台北物語》和《房間》兩者的「雷」同處,包括台詞,完全不相干的劇情,技術等等,
太多太多講不完,但是都帶給了電影觀眾無窮的歡喜。這兩部片當然,不用懷疑,都是靠
片。義大利學者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有一篇重要的文章〈Casablanca:
Cult Movies and Intertextual Collage〉討論靠片的生成。他指出《北非諜影》藝術成
就並不高,每當英格麗褒曼說:「那是砲聲,還是我的心在澎澎澎」,觀眾就開始嗨;而
每當鮑嘉說「kid」這個字,觀眾就開始鼓譟,他們會比銀幕上的鮑嘉早一步「同步」說
出這個字。觀眾的反應,造就了《北非諜影》成為一部靠片。
艾可進一步指出,一本書或一部電影變成「靠」需要什麼條件呢?文本本身一定要被喜歡
,但是這不夠,它必須提供一個非常細節完整的世界,讓粉絲可以在腦子裡建立一個私密
的小百科,可以把每個角色情節如數家珍,可以在裡面發展出益智搶答,猜謎遊戲,克漏
字填充,大家一起分享這個世界。艾可這番理論,可以解釋《台北物語》的靠片魔力。
他所謂的「細節完整的世界」就是一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概念,而《台北物語》正提供
了這樣一個讓粉絲彼此共享的世界。這部片有一句評語:「堪稱華語影史上哏最密集的電
影」,「密集的哏」正是「非常細節完整世界」的另一種說法啊。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
爛片不會變成靠片,只有「英雄」才能建構出如此細節完整的世界。所以如果有人擔心《
台北物語》成功之後大家就猛拍爛片,那真的是多慮了,文化菁英們也切莫焦慮。你們以
為我們影迷真的有那麼「ㄎ一ㄤ」嗎?
艾可提出了靠片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分享」。因為有分享,大家願意花錢一刷、二刷、
三刷,搶《洛基恐怖秀》的票搶破頭搶不到;而《台北物語》完全是台灣本土原生出來的
分享經驗。靠片不一定要要好片,事實上根本沒有什麼靠片是什麼藝術經典的,我們過去
對靠片或許有一種「崇高」的心態,覺得靠片應該是「怪片」,因為我就是個怪文青啊,
那種很玄的電影最適合我看了!那麼到底什麼是「怪」呢?當我們說「怪」的時候,意義
上應該比較趨向「camp」,camp有一種「假仙」的概念。所以一部電影說它是怪片,大家
可能會很尊敬,但是說一部電影「很假」的話......這部片就有可能具有靠片/爛片潛力
了。
從靠片的脈絡來看的話,爛/怪/靠(Cult)/camp/bad/ㄎ一ㄤ這幾個字之間,有一
種奇妙的互動關係。這也正是為什麼許多靠片都說是一種camp,或者說是一部camp
classic等等。蘇珊.桑塔格的〈坎普札記〉(Note On "Camp")中,把爛(bad) 和坎
普(camp)做了一番闡釋,根據〈坎普札記〉的第24條:
當某物被看作是壞/爛(而不是坎普)時,這通常是因為它在志向上太過平庸。該藝術家
沒有試圖把事情做得真正出奇(「這太過了」、「這太奇異了」、「這不可信」,這些平
庸論調,是坎普熱衷使用的標準用語)。
看過《台北物語》和看過台灣某位多產導演作品的影迷,應該可以了解何者為爛、何者為
camp。「這太過了,這太奇異了,這不可信」根本就是大家看完《台北物語》之後的感覺
啊!它或許爛,但是「志向上」一點都不平庸,而且做得很出奇,根本是坎普中的坎普,
靠中之靠。平庸的爛片,我想我們都看過很多了,人家《台北物語》是很有志向的。
〈坎普札記〉許多關於camp的論點,都可以延伸在爛電影上面。第8條提出:
人們必須區分樸實的坎普與蓄意的坎普。純粹的坎普通常是樸實的。知道自己是坎普的坎
普(「做坎普」)總是不那麼令人滿意。
這句話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很假的片讓人覺得做作,有些爛片卻讓人瘋狂。《台北物語》
的爛,或者camp,是一種渾然天成的隨性,一種桑塔格所謂的「樸實」(naive),樸實
的另外一些說法就是頭腦簡單/智障/廢到爆。而蓄意的坎普/做坎普,就像有些美國恐
怖片,故意弄得很爛,結果就真的是很爛。
看過《台北物語》的人,都被人物的誇張逗得很樂。這些角色會說出一些金句,例如「士
農工商各司其職」、「新舊問題/感情問題」等等說不盡。其實這部片的立意是嚴肅的,
它要做社會批判呢!演員講這些話也是嚴肅的,但是為什麼會這麼好笑呢?這一點桑塔格
也有解釋,在〈坎普札記〉第19條指出:
純粹的坎普範例非蓄意而為;它們絕對嚴肅。
《台北物語》就是這樣子啊,大家都說這部片「歪打正著」就是一種非蓄意的camp,而《
台北物語》這麼camp卻還是這麼一本正經,那麼嚴肅。再度翻開坎普聖經第22條:
在質樸或純粹(真的)坎普中,基本的因素是嚴肅,一種失敗的嚴肅。當然,並非所有失
敗的嚴肅都可以作為坎普而獲得救贖。只有那些適當地混合了誇張、奇異、狂熱以及天真
的因素的嚴肅,才能算做坎普。
這一條的內容,幾乎就是《台北物語》的影評了,我懶得解釋,大家自己去體會吧(但是
請你先去看電影好嗎?)。《台北物語》就是一種「失敗的嚴肅」。很多靠片經典例如《
親愛的媽咪》(Mommie Dearest)、《外太空九號計畫》都是本來想講一個嚴肅的故事,
然後失敗了,然後眾聲譁然,然後大家又開始嗨翻天,把這些片擁戴成靠片。有網友對《
台北物語》的評論是:「至今討論都更議題批判力道最強的電影」,這句評論解釋了所謂
「失敗的嚴肅」之真諦。台北物語在一本正經當中「適當地混合了誇張、奇異、狂熱以及
天真」,也就是片中我們深愛的那些東西,救贖了這部片
所以,《台北物語》當然是爛片,但是幾乎完美地實踐了蘇珊.桑塔格的camp,而且,《
台北物語》絕對是一部靠片。
以爛/camp/ㄎ一ㄤ作為一種電影美學/敘事風格,其實是非常非常艱難的。影史上也只
有艾德.伍德(Ed Wood Jr)和約翰.華特斯(John Waters)兩個導演做得到。但是只
拍爛片否則免談的艾德.伍德並不得志,他跟梵谷一樣,死後才得到殊榮;約翰.華特斯
比較特別,他早期的電影例如《粉紅火鶴》(Pink Flamingos)都擺明了玩弄「壞品味」
,但是他堅固的藝術理念可以把這種「壞」質地堅持到他所有的作品,他應該是「蓄意的
坎普」中少數成功的藝術家。
《粉紅火鶴》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B-oJHtmtrM
《台北物語》整個精神內涵,也就是說這部片「爛/camp/ㄎ一ㄤ 」的感覺有模有樣,
簡直可以逼約翰.華特斯,但是這樣的成就,是一場美麗的意外,還是英雄先生本人的藝
術理念呢?我們當然希望是後者。如果不是,至少我們還有《台北物語》陪伴我們度過未
來的生命。
作者: segabandai (where's my id?)   2017-06-04 18:36:00
感謝轉文
作者: shfox   2016-02-08 00:42:00
深度文給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