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東西一直都很簡單,但臺灣把他複雜化了。
然後根據這些錯綜複雜的規定,培養出一堆觀念扭曲的群眾,
最後就是你看到的,吵成一團。
既然是在討論路權,那麼我們在討論的就是「用路制度」
路權是甚麼?行駛於道路上的權利。
那麼不管是兩輪四輪多輪,能否行駛於特定道路上面,我們(應該)關注的因素是?
既然是以「車種」來做區分,那麼我們關心的就是「車種」的「特性」,
所以原PO講的的重點:人的因素要排除。
所以市面上(?)常見的觀感論啦、違規論啦,都應該排除在外不應該混在一起談。
因為違規所影響的,應該是另一個問題,
若要解決違規(及其所帶來的亂象),
應該從
1.事前:駕駛人教育-乃至駕駛執照發放的源頭管控
2.事中:違規發生時應該如何取締
3.事後:違規應給予何種罰則
等面向去討論,當然要開始採取「不得上路」的罰則,若有立法也是可以討論採取,
但那都是「個案」「事後」的問題,而不是「路權」層面所應關注的問題。
*我們曾幾何時因為某車種的違規/肇事率高而剝奪路權?*
*有的話,大型車輛現在路上應該看不到半台了。*
所有的制度,特別是有所限制的制度,都必須緊扣著「目的-手段」的關連,
套用在法律用語就是「比例原則」的檢驗。
回到用路制度,特別是旨揭「白牌行駛高架道路」,我們應該討論的是甚麼?
「特定道路限制特定車種之目的為何?」
「限制特定車種行駛之手段是否有效達成該等目的?」
「該等手段與目的之間,是否侵害人民權利過大而顯失比例?」
所以,白牌不能行駛高架道路(快速/高速同理)的原因是?
(這裡排除慢車等非動力交通工具,所以不用無限上綱說娃娃車了,
想知道理由的話,請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特別是慢車章節相關規定)
白牌愛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