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angertsao (Estel)》之銘言:
: → Enrik: 一個你建構出來的分法,這不是問題,只要不要說是官方設定 07/13 10:16
: → Enrik: 就好。每個人想怎麼玩是自己的自由。 07/13 10:16
: 無論三版或五版 陣營描述裡都是這樣的
: LG:行為符合社會期待的好事
: NG:盡己可能的做好事
: CG:無視他人期待的做好事
必須要提醒玩家或DM在討論陣營的時候,
切莫忘記官方是將「陣營」用「能量」的概念來解釋的。
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各種陣營的人可以分別被對應陣營的偵測魔法所探知,
但是現實生活中,你要說一個人是屬於何種陣營,
你可能得在他死後根據他一生的行誼言談才能認定他到底好或壞,守序或混亂。
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一個沒有同情心,
處事自私奸詐又善於欺瞞的殺人魔,
他就算再怎麼壞再怎麼邪惡,
也不會被破邪斬燙死,
但是遊戲中會,不管你的信仰、行為、處事準則。
更極端的說,一個善良陣營的人物在他所有的跑團過程中都在燒殺擄掠,
惡事幹絕而不需要掉陣營也是一點問題也沒有,
只要人物有交待他的內心掙扎與不安……
甚或根本沒有,也沒什麼問題,
因為影響他行為的來源不會只有他的「本質」一項而已。
當然,當樣本變大的時候,
我們去調查一個善良陣營的人群行為,
他們自然會符合你貼的所謂:
LG:行為符合社會期待的好事
NG:盡己可能的做好事
CG:無視他人期待的做好事
但是如果專門單就某一個人物的行為來檢查的時候,
他的行為其實可能充滿了隨機性,
因為他的「本質」未曾改變,
但是他的行為卻可能受到環境、心情、疾病、暗示、社會習俗等影響。
用奇幻一點的方式來類比,
就像是被分類帽選入以無懼為特點的獅鷲寮、
小說哈利波特男二號榮恩衛斯里,
在情節中更多的演出是膽小、懦弱,
實在很難想像他是葛雷芬多的一員。
當然,我們在一些 D&D 戰役設定或是小說裡面,
舉凡龍槍、費倫等等,裡面的人物都還滿符合大眾觀感的,
好人差不多都在幹好事,壞人差不多都在幹壞事,
精靈都在耍冷酷、侏儒都在打嘴槍。
所以在 D&D 30 週年的時候,
官方推出的 Eberron 戰役設定就面對了
「如果世界陣營真的像核心規則那樣規定的話會長怎樣?」的概念,
把陣營、信仰跟人物行為三者完全切分開來,
而營造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觀。
在大都市 Sharn 裡面,
善神大主教可能是個眾所周知的邪惡陣營人物,
底層陰暗的角落可能住著一位中立善良的奪心魔、
縱使他可能還是戒不掉吃人腦髓的習慣等等。
而wotc官方的專欄也不只一次強調過陣營的特質,
絕對不是所謂的 "straightjacket" (扮演上的枷鎖),
巫師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不同的隊伍組合創造出人物之間的火花,
如果用比較俗氣銅臭味的角度來說,
他們畢竟希望自己寫出來的各種陣營職業、進階職,
都能順利的融入所有玩家的隊伍裡面而不會有衝突,
才不會影響他們推出新書的進度。
所以,回到原 po 想要討論的內容,
這一類倫理學人類學的討論範圍,
以 D&D 規則來說,其實應該是屬於「信仰」這一範圍才是,
跟陣營反而沒有太大的關係,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