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專訪:若林正丈與他的臺灣研究人生[2/2]

作者: CarSun (斜陽只乞照書城。)   2020-05-22 17:54:15
(續前文)
Q4:您在《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的初版後記提到,做學問時一般而言應該要避免
「見面三分情」,您強調面對研究對象保持冷靜是必要的,但您不以對臺灣的「三
分情」為恥,反而認為這「三分情」是讓您執著於臺灣研究的動力之一。作為您在
臺灣的讀者的我們,也感受到了您在文字背後對臺灣的熱情。
自去年(2019年)中開始,您陸續在網站上發表了〈我的臺灣研究人生〉系列文章
,回顧您與臺灣從陌生到熟悉的歷程、與臺灣友人的交往,以及與研究並進的點點
滴滴。請問您這個系列文章是否會繼續寫下去?在未來是否考慮改寫為回憶錄出版
呢?我們非常期盼繼續拜讀您的回憶文章。
若林:
學生時代我被教導,不要一頭栽進自己的研究對象,要與研究對象保持適切的距離
(detachment)。但是,臺灣研究作為現代日本「區域研究」(地域研究)的其中
一個學門,可說是為了相互理解而進行研究,這種學問不是過去那種「帝國的學知
」,也不是「敵情研究」。
我不太記得正確的出處,不過,我十分尊敬的學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曾說(大意是
),對研究對象的「親近感」(attachment)很重要,我很受到這句話鼓勵。也就
是說,detachment和attachment必須保持適當的平衡。關於〈我的臺灣研究人生〉
這個系列的文章,我是打算繼續寫,但是會以怎樣的風格往下寫、要寫到什麼時期
,我現在還沒有辦法預測。應該會一回一回慢慢摸索,繼續寫下去。
Q5:請問您如何解讀今年(2020年)初臺灣的這場總統大選及其結果?在選戰的過
程中,臺灣社會(特別是在許多臺灣年輕人心裡)瀰漫著一股名為「亡國感」的集
體焦慮,許多年輕世代的選民認為這場總統大選是「守護臺灣價值」的關鍵一戰,
請問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以及今後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以您作為對臺灣再熟悉不
過的「臺灣研究者」的角度,您會給臺灣關心政治的年輕世代什麼樣的建議?
若林:
今日臺灣也有可說是「二十一世紀版的青年導師」般的人物,這個問題輪不到我來
回答吧,而且也不應該以外國人的立場來說。
但是,被問到這個問題,讓我想起1920年代臺灣從事抗日民族運動的知識分子曾經
主張,臺灣可以成為「東方的瑞士」。即使在殖民地支配的重重壓力之下,還能堂
堂正正提出這種臺灣視野,這種思想的力量,我認為非常了不起。
Q6:今年二月底,東大出版會出版了由您擔任共同主編的《台湾研究入門》一書,
該書集結日本與臺灣許多重要學者在其各自研究領域所寫的文章,並收錄了您的大
作〈「台湾という来歴」を求めて──方法的「帝国」主義試論〉。由於此書目前
尚無中譯本,可否請您與我們聊聊您的這篇文章的主要論旨以及重要發現?
若林:
2018 年 3 月 16 日,我在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演講,這場演講的內容架構
與〈「台湾という来歴」を求めて──方法的「帝国」主義試論〉(追尋「臺灣之
來歷」──方法式的「帝國」主義試論)相同(細部或許稍有不同)。臺灣師範大
學臺灣史研究所已將演講的錄影上傳至網路,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接下來
大概三年左右的時間,我想針對這個主題,將上述這篇文章擴大、擴充,寫成一本
專書。這是我現在的抱負。
(演講影片可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ZGMssdapI)
Q7:您在今年三月底自早稻田大學退休,並卸下了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的職
務。我們很關心您未來的研究動向,請問您在退休的生活之外,是否安排了讀書或
研究計畫?是否您會重新回到臺灣近代史研究的行列,多做一些戰前的臺灣史研究
?或是您目前有其他更關切的研究主題?
若林:
我會繼續寫〈我的臺灣研究人生〉,然後,我想以前述〈「台湾という来歴」を求
めて──方法的「帝国」主義試論〉這篇文章為中心,寫一本題為《臺灣研究序說
》的書。
(訪問結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