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人權館直接終止出版導覽專書 中研院學者與作者群要求說明決

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22-11-05 22:47:43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112380
人權館直接終止出版導覽專書 中研院學者與作者群要求說明決策過程
2022/11/04 17:53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本報2日獨家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損壞已故政治受難者陳孟和
所製作的模型,知情者提及館內爭議另有導覽專書因故中止出版;人權館回應,不出版專
書因「涉及多元詮釋視角之差異性,部分歷史考證有待商榷」。專書審稿人、中研院研究
員黃丞儀今與作者群發聲明,質疑人權館以不透明甚至不合理的方式改變出版計畫,應正
視不只是出版問題,並公開決策過程。
針對導覽專書終止出版,人權館2日回應,4月委請歷史學者辦理再次審校,後考量本書文
稿內容涉及多元詮釋視角之差異性,部分歷史考證有待商榷,且出版後或作為校園教材及
提供老師製作教案運用,為慎重起見,於6月研議確認專書暫不出版,相關內容並規劃納
入教育推廣。
對此,導覽專書的原審稿人、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黃丞儀與專書作者林傳凱(中山大學社
會系助理教授)、何友倫、林運鴻、林靖豪、孫世鐸、高毅、陳冠瑋、張維修、黃齡萱共
同發出聲明。
聲明指出,專書於2021年7月定稿完成,稿件並經首長核定,但人權館於3月推翻過去前館
長任內所核定通過的定稿,且後續在未正式知會作者群、原審稿人的情況下,將定稿送外
部審查,外部審查人為歷史學者,作者群、原審稿人亦認為根據修正意見,歷史考證部分
容有釐清或修正空間,但審查意見不侷限於史料,而多有外部審查人與作者就同一事實有
不同的詮釋。
聲明質問,此是否即為人權館所述「多元詮釋視角之差異性」?而人權館是否認為轉型正
義的爭議需要一錘定音?台灣經歷威權或極權統治的國家,在實踐轉型正義的過程,尊重
並理解各種視角的聲音,人權館作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及國際博物館協會的會員,必然
有所了解。
聲明表示,即便人權館對書中呈現「多元視角之差異性」有所顧忌,也應由館方與作者討
論,做出妥適的安排,專書的形成過程即為人權實踐的過程,藉由彼此討論並修正,提出
引領議題討論的觀點,正是這本書的意義。
為何不通知修改內容? 應公開審查意見
聲明表示,作者群、原審稿人,從未收到來自人權館任何的正式通知,亦不明白館方收到
審查意見後,基於何種行政考量選擇不修改內容,直接終止出版。若僅依外部審查意見終
止出版,則人權館應公開審查意見,讓社會大眾知悉到底哪些意見無從修改。
最後,聲明提到,專書的基礎是景美園區主題展,篇章均依循展覽架構,「若認為專書不
夠嚴謹,則主題展是否也有相同的問題?」人權館在專書出版的作為,以不透明甚至不合
理的方式改變整個出版計畫,作者群、原審稿人期待人權館正視該問題不只是書籍出版的
問題,應公開說明決策經過,給予外界瞭解的機會。
共同聲明全文:
國家人權博物館於2022年11月2日發佈聲明回應景美園區主題展兵舍二展場展品損壞一事
,其中涉及主題展專書之說明與本書作者群、原審稿人之認知不同,為釐清其中爭議,我
們就館方不出版的理由:1.多元詮釋視角之差異性、2.歷史考證有待商榷、3.出版後或作
為校園教材及提供老師製作教案運用等三點,提供以下說明。
本書之緣起,係人權館更新景美園區主題展,發現兵舍一、二、三的展示空間無法容納策
展過程中,每位委員提供之建議,故提出撰寫展覽專書,深化展覽之構想。由於景美園區
主題展內容龐雜,每個子題均可單獨發展為學術寫作,故當時的作法,係尋找該領域之研
究者或實務工作者,以簡明扼要之方式提供說明,並試圖呈現該領域既有的討論,最重要
的是讓讀者知道轉型正義在臺灣仍是發展中的議題,應避免去脈絡化的理解,同時要掌握
大方向,而非拘泥瑣碎的細節。
合作書寫的工作方法,是受人權館過去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共同策劃《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
》所啟發。為避免每篇文章彼此落差過大,作者群、編輯、原審稿人多次召開會議,討論
、確認問題意識,幫助彼此聚焦,進而才能試圖在四千至六千字的篇幅當中,盡可能呈現
展覽當中無法細緻交代的細節。換言之,專書雖然可以單獨成立,但其主要目的是協助讀
者理解展覽,並試圖啟發讀者,為什麼展覽選擇不同以往的架構重新建立威權統治時期的
討論?由於讀者需要辯證性地閱讀,與中學課本講究明確、避免爭議的書寫方式相互牴觸
,因此聲明中「出版後或作為校園教材及提供老師製作教案運用」與出版之原旨不相同。
專書於2021年7月定稿完成,稿件以公文形式送首長核定,並移交人權館出版中心辦理後
續出版事宜。人權館於年末辦理招標,並於2022年3月初召開「排版稿、封面及書名審查
會議」,會議中參與的館方委員提出「關於本書內容涉及歷史正確性部分,建議館方再請
專家學者進行一次審校」。人權館根據委員在會議上的建議事項,推翻過去由館長、副館
長、展示教育組組長核定通過的定稿,且後續在未正式知會作者群、原審稿人的情況下,
將定稿送外部審查。
依照館方聲明,外部審查人為歷史學者,係就史料考究提供建議,作者群、原審稿人亦認
為根據修正意見,就歷史考證部分容有釐清或修正之空間。然而審查意見不侷限於史料,
而多有外部審查人與作者就同一事實有不同之詮釋,此是否即為人權館所述「多元詮釋視
角之差異性」?果真如此,人權館是否認為轉型正義的爭議需要一錘定音?經歷威權或極
權統治的國家,在實踐轉型正義的過程,尊重並理解各種視角的聲音,人權館作為FIHRM
及 ICSC的會員,必然有所了解。即便人權館對書中呈現「多元視角之差異性」有所顧忌
,也應由館方與作者討論,做出妥適的安排。專書的形成過程即為人權實踐的過程,藉由
彼此討論並修正,提出引領議題討論的觀點,正是這本書的意義。
作者群、原審稿人,從未收到來自人權館任何的正式通知,暫不出版的理由也是輾轉透過
11月2日的聲明得知。事實上,本書自2021年定稿後,作者群、原審稿人均不清楚出版進
度,亦不明白館方收到審查意見後,內部基於什麼樣的行政考量,選擇不修改內容,直接
終止出版。若僅依外部審查意見終止出版,則人權館應公開審查意見,讓社會大眾知悉到
底哪些意見無從修改。
專書的基礎是景美園區主題展,篇章均依循展覽架構,內容也都由人權館歷次展覽腳本會
議的問題意識出發。若認為專書不夠嚴謹,則主題展是否也有相同的問題?從人權、政治
、法律、社會科學的觀點切入轉型正義,是否不符合當前人權館對於史料及歷史的細緻考
究?這是單一個案,還是人權館有意調整政策方向?人權館正式成立後,彰顯我國對於人
權及轉型正義賦予國家級的重視,人力、資源雖然未能一步到位,也陸續看到多年累積的
成果在國內外獲得肯定。人權館在專書出版的作為,以不透明甚至不合理的方式改變整個
出版計畫,作者群、原審稿人期待人權館正視該問題不只是書籍出版的問題,應公開說明
決策經過,給予外界瞭解的機會。
作者群:何友倫、林傳凱、林運鴻、林靖豪、孫世鐸、高毅、陳冠瑋、張維修、黃齡萱
原審稿人:黃丞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