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淺見,整理得可能不是很清晰完整,還請大家多多指正。
說穿了,中國現在只是在複製台灣先前經濟起飛的模式而已,
wyytwo大說的低價、樣式多、抄襲,此外還有代工,這條致富之路台灣早就走過,
但是,當年沒有網路的媒介,當年中國社會也還沒有足夠的消費力,
所以台灣締造出來的經濟奇蹟沒能達到像淘寶這樣全球矚目的巨大規模。
今日反過來,中國產業較晚熟,但地大人多,國家資本主義化,
搭上全球化與網路的順風車,以及自己內需市場也達到一定水準,
更不用說台灣、東亞甚至全球其他國家社會的消費力,整個推波助瀾。
所以台灣有些產業的問題是:習慣用低價粗製仿造的模式爭取市場,
而現在中國 (或其他人力與原物料更便宜的國家)
用更低價、更大量、生產更快速的能力取代了台灣。
買他國大量生產的便宜貨就是傷害本土產業結構的原罪嗎?
我認為問題沒這麼簡單。
社會夠富裕的話,的確較容易提升生活品味,也會提升對商品的品質要求。
例如,願意多花錢在休閒活動上,買高單價的功能型自行車與相關配備等等。
台灣有些產業已經成功轉型為高品質高單價的代表,就像自行車。
但不是每種產業都很順利。
我認為最難順利轉型的應該是集中在民生用品這塊,
因為需求量大又可能容易耗損,所得一般的人可能很難負擔得起高品質的消費。
再加上現在台灣社會M形化嚴重,貧富差距拉大,國民平均所得又無法拉高,
在經濟條件不夠好的情況下,怎麼可能要求一般大眾優先選擇高品質高單價的產品?
我們怎麼可以要求月入30K以下的人跟月入60K以上的人有同樣的消費水平?
另外,前面也已經有板友指出,很多商品的原料或零件也不是在台灣生產,
我們要怎樣界定MIT?
比如說,我很願意支持台灣的服裝設計師,我有購買一些獨立設計小品牌的產品,
但是她們可能基於設計理念,並未使用台灣本地生產的布料,
只是在台灣本地工廠或工坊製作完成。
或者更現實的是,因為她們少量製作,需求量少,
無法請台灣的紡織廠專門生產她們想要的布料樣式,所以只能找現成的。
所以我只是支持了台灣的設計創意,卻沒有支持到台灣的紡織業。
因為成本問題,台灣本地產業能供應的原料或零件種類,
無法多樣化到可以因應各種製作需求。
所以能夠強求貫徹嗎?能夠指責這些品牌沒有愛台灣嗎?
這些獨立設計品牌的確也在往高品質的商業模式走,
所以她們的確還是在幫台灣品牌形象打基礎啊。
然後,HTC一開始也致力於高品質路線,也有在台設廠,
但老闆自稱是中國人,HTC是中國品牌。
那它到底是算台灣品牌,還是只是表面上是,心裡其實跟魏家一樣並不認同台灣?
我們該怎麼看待它?
再者,頂新事件也指出,就算是台灣製造台灣品牌,也會有黑心商品。
黑心商人不是中國獨有,也不是華人獨有,全世界都會有。
(請參考前陣子的福斯汽車排氣造假事件)
把中國仿製韓牌日牌的低成本衣服批來當成正韓正日貨抬價販售的台灣商人也是有。
台灣製造跟良心事業目前還不是等義詞。
不只是食安問題,消費其實還牽涉到許多社會正義的爭議,
最常見的就是勞工權益問題與環境生態問題。
反過來說,中國製造也不完全是粗製濫造或黑心商品 (雖然可能目前比例還是偏高),
也是會有注重原創或高品質的品牌存在,
或者像是台灣團隊設計監製、中國生產製造這樣的合作模式。
我猜想大多數買淘寶的人還是基於經濟考量,以及一點點心理因素 (譬如衝動購物),
加上可能對生產、消費、商業模式與全球經濟、環境問題的關聯不是那麼了解,
才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沒那麼在意,沒那麼嚴肅以對。
而且事實上,要透過購買行為來改變世界也可能只是第一步,
需要非常多非常多的人一起踏出這個第一步,才有可能開始改變世界。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多去理解背後環環相扣的世界,
那才會幫助我們做出相較之下比較正確的抉擇,
否則我們可能會誤買了包裝成好東西的黑心商品,反而違背了我們的初衷。
所以簡而言之,除了設立購物平台之外,有充分的資訊和相關知識與教育管道,
可能都會更有助於提升愛用MIT或優良產品的意識。
※ 引述《wyytwo (平安喜樂)》之銘言:
: 其實說穿了
: 他們低價 樣式多 又不顧面子到處抄襲
: 大量傾銷 錢壓的低 又帶風向
: 我也不是沒眼睛 難道看不出中國淘寶樂不就在一股風氣嗎
: 我們台灣人比較沒那股狠勁
: 說難聽就是競爭力不足
: 但是我們人少走我們的路
: 我們有我們堅持的價值 是中國怎麼學都學不來的
: 我買東西有我的堅持 雖然我也不是一定要台灣品牌
: 但不知道為什麼 我一點都不想買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