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未來一周,東北亞高空冷渦旋主導東亞
目前從中西伯利亞往北極區的暖脊,
切斷出的冷氣團在鄂霍次克海高空形成封閉的冷渦旋系統,
模式預報,這個冷渦旋系統中心區會往西南移動移向東北亞的日本海一帶,
稱為東北亞高空冷渦旋。
東北亞高空冷渦旋是深厚的冷系統,死對頭就是深厚的暖系統太平洋高壓。
就像太平洋高壓喜好西風脊一樣,東北亞冷渦旋互動的對象就是西風槽;
不過不同的是,太平洋高壓雖然會與西風脊互動,但並不是西風系統的產物,
因此,太平洋高壓不具備西風系統的斜壓性質,它是一個正壓系統。
而東北亞高空冷渦旋則是西風系統下的產物,
綜觀來看是極地渦旋與中緯度西風系統下的產物,為斜壓系統,
高空冷渦旋可以從西風槽中出現的封閉渦旋形成,
也可以從西風槽中割離出的割離低壓,或從極地渦旋分裂出的產物,
因此,高空冷渦旋與割離低壓兩種通稱經常混和著用。
不過,
當割離地壓往南脫離西風系統,落入南方系統,被暖系統包圍形成封閉的冷心低壓時,
就不再具備斜壓性質,而轉為相對正壓系統,並且誘生地面系統出現熱帶氣旋。
同樣地,
當割離低壓往北併入北極渦旋系統中,則會增強北極渦旋的強度,
也不再具備西風系統的斜壓性質。
在不同季節,東北亞高空冷渦旋出現的表現方式都有不同。
不過由於它是一個很深厚的冷系統,除了對東北亞地區直接影響外,
也往往對對東亞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進入春季以後,高空暖脊往北極入侵的頻率增加,
尤其南亞/青藏高原地區炎熱的暖空氣,在中亞出現強烈的暖脊系統,往北極深入。
因此,割離出的低壓經常在東北亞高空形成冷渦旋,
因此,在暖季,東北亞高空冷渦旋出現的頻率比起冷季來的高。
但若是在冬季出現,即便是位於比較遠的鄂霍次克海,也可以讓東亞爆發寒潮。
像是今年的帝王級寒流,
在鄂霍次可海的高空冷渦旋往西南延伸出西風槽,
和原本橫在日本海的西風橫槽疊加,
使西風大槽轉直而下,
槽後的北向氣流讓北極冷氣團"兩口氣"(在東北亞轉彎)衝到東海。
台灣也受到影響。
而這次的模式預報,鄂霍次克海的高空冷渦旋會滑進日本海,
並且會延伸出西風槽做一次轉直的過程。
而槽後也是可怕的西風北向氣流,對於寒潮爆發的形勢做得很漂亮。
不過季節不同了,
首先北極冷氣團威力持續減弱,已大不如隆冬時節,
且冷氣團南下時,受到的阻力與變性的程度也比起1月時更大。
因此,模式預報,
一周後期,受到東北亞高空冷渦旋延伸的西風槽影響,
東亞會受到冷氣團衝擊,且槽後的北向氣流衝向黃海。
因此冷氣團主力沿著東亞沿海而下,
台灣北部又變成同緯度的苦主。
不過,是否會達到寒流等級還要再觀察。
至於模式預報來看,
在一周前中期,不穩定天氣居多,
像今明兩天,微弱冷高壓與東北季風南下,
副高連理都不理,趴在南方。
因此鋒面尾端與華南移入的水汽,讓雨水滴滴答答的下。
東北季風減弱後的空檔不常,
接著西風南支槽帶來的低空西風急流再來,
新的華南雲雨帶又往台灣而來。
又是迎接新的一波降雨。
到了一周後期,
東北亞高空冷渦旋令強冷氣團南下,
開始南下時,冷暖大戰出現強降水,
之後冷氣團南下,強勁的東北季風會將雲雨帶往南方。
但是,北部尤其東北部,就算冷氣團南下,
由於地面持續吹偏北向的東北季風,
因此只是從:
華南雲雨帶的水汽轉變成東北季風海汽耦合後的濕冷水汽,
因此,想要好天氣是蠻奢求的。
不過中南部情況也不會很好,
因為東北季風把華南雲雨帶推走,若是不夠力,中南部就囧了。
而且,更後期的東北季風威力減弱後,
新一波的華南雲雨帶,可能就從中南部先影響。
(北部還處於冷冷的高壓天氣,且因東北季風減弱,降雨可能先緩和)
簡單來看,以好天氣來看,
北部/東北部是苦主的奢求,但中部、南部似乎沒比較好。
比較好的可能是東部,尤其東南部天氣應該最好。
一切都是因為春天高空大氣系統變化快速。
高空系統幾乎都是大尺度,因此波及範圍大。
如果是秋天,地面系統變化快,但地面系統有很多是中小尺度,
所以若是沒被波及,則通常是秋高氣爽的天氣。
但是若被波及,災情沒有比春季來的輕微。(例如秋季類梅雨的豪雨,秋颱外圍共伴等)
(以上供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