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aron (一)
2016-08-04 22:10:42天氣小觀:未來一周,西北太平洋季風槽大活躍
盛夏大氣秀除了看夏季高壓外,通常一般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颱風。
但其實颱風只是大氣舞台的一個角色而已,何況颱風橫跨夏秋兩季,甚至秋季更耀眼。
因此,真正另外一場盛夏大氣秀就是:ITCZ與季風槽的分布
ITCZ有很多種稱呼,赤道低氣壓帶,赤道無風帶或熱帶輻合區,
但沒人稱為赤道輻合槽。
因為ITCZ指的是南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之間的低壓帶。
不考慮地球傾斜,那麼低壓帶就會落在赤道。
因此ITCZ也稱為赤道輻合帶、赤道輻合區、赤道低壓帶、赤道輻合帶
不考慮系統干擾,那麼從南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之間,信風最弱的地方就是ITCZ,
因此ITCZ也稱為赤道無風帶。
但考慮地球傾斜,系統干擾,
那麼ITCZ就絕對不是一條低壓環線,而是會隨著四季南北移動的某段區。
因此,ITCZ也稱為間熱帶輻合區、間熱帶輻和帶
在北半球夏季,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往北移,因此中間的ITCZ落於北半球,
然而有趣的是,亞太區(亞、澳)的夏季,還有季風。
當季風碰上西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太平洋高壓),形成季風槽。
因此,觀察ITCZ與季風槽的分布就成為夏季系統的的另一場大氣秀。
只是無論是觀察夏季高壓或是季風槽&ITCZ,比起冬季系統的大氣秀,
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夏季系統的大氣場很無趣。
但是還是可以來觀察一下目前盛夏的大氣場。
像是這篇的主軸季風槽&ITCZ:
目前從北印度洋到南海到西太平洋上,都是強盛的西南季風。
尤其是奧麥斯的西南氣流結合西南季風,
讓未來一周的季風槽更加活躍。
在季風環境場裡面的每個低壓,都是季風槽的結晶。
當然也是季風槽的一份子,
因此季風槽低壓的移動,除了改變季風槽的分布,
也可以視為季風槽的延伸。
因此廣義來看,季風環境場的低壓都是季風槽
(狹義當然是以西南季風撞上副熱帶高壓形成的槽線)
而從現在的西太平洋上來看,
模式預報,由於奧麥斯颱風的關係,未來一周,季風不斷撞上副熱帶高壓
在西太平洋上形成活躍的季風槽,且隨著奧麥斯颱風北上,
季風槽延伸重新分布,台灣也落入季風槽區
在季風槽區中,西南季風源源不絕,台灣東方也可能出現低壓。
因此南部、東部地區要留意降雨。
未來一周西太平洋季風槽大活躍,除了納入台灣外,甚至往東延伸。
而北半球熱帶中太平洋就橫著一條長長的ITCZ,
然而,太平洋上除了西太平洋外,
東、中太平洋上的ITCZ都分布在北緯10度左右。
西太平洋上的季風槽則突破了20度
ITCZ為赤道無風帶,兩側是東風帶,東風波擾動就是著名的產物。
因此季風槽向東延伸,季風槽東端更容易發展出熱帶擾動。
(東風波擾動進入季風槽後,容易加強擾動的發展。)
事實上,模式就預報,奧麥斯颱風北上後,
季風槽的大活躍可能孕育出現一個、兩個甚至更多的熱帶低壓。
在季風槽往東延伸的過程,東風波的撞擊,也導致後續熱帶擾動的出現。
因此,未來一周,西北太平洋是熱鬧非凡的觀察重點。
(以上供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