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
大低壓、秋梅滯留鋒、雙颱,接下來要跟西南季風說再見,可謂的第一波東北季風來了。
從大低壓時代,演變成秋梅滯留鋒,再來雙颱,
不得不說今年的入秋大氣非常精彩。
尤其台灣南部降雨驚人。
這是因為大低壓帶、秋梅滯留鋒、雙颱都有西南季風的參與。
然而,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時空變遷最後總到了退場這一天的時候,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西南季風大舉撤退到南海低緯度。
明天起,台灣就首先跟西南季風說再見。
回顧今年南海西南季風遲到,到五月下旬才爆發,
西南季風是夏季系統大爆發的首部曲,
往往也是夏季季風的領頭羊。
(儘管三、四月太平洋高壓偶爾帶來東南風吹進東亞,但仍無法驅除東亞冷空氣)
西南季風一登場,就是與東亞梅雨季有關,任務是清除東亞的殘存冷空氣。
然而,就算今年西南季風遲到後,
誰也沒想到,到了夏末秋初時節,西南季風展現出來的勇猛剽悍,
繼而帶出大低壓帶、秋梅滯留鋒以及支援雙颱等精彩大氣。
不得不說,身為夏季系統的大前鋒,有五星級的表現。
不過面對冬季系統的崛起與攻勢,
日暮西山的夏季系統正逐漸式微,太平洋高壓與南亞高壓南退。
北方大陸的地面冷高壓出現,東北季風standby下。
因此,對於西南季風後期的表現只能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西南季風的死對頭就是東北季風,
東北季風一登場,任務就是驅除南海的西南季風。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
在馬勒卡颱風往日本而去的同時,可謂的第一波東北季風登場執行任務。
雖然對台灣來說,從溫度上定義還未低於20度,冷空氣強度仍不足以達標,
但事實上,
從大氣來看,已經屬西風槽後冷空氣堆積出的地面高壓,吹出的東北季風型態。
因此可以視為第一波東北季風報到(可謂的第一波東北季風)。
高氣壓1036百帕,在北緯50度,東經110度,也就是在蒙古北部,向東南移動。
東北季風由此高壓中心吹出。沿著東亞沿海到達台灣。
可謂的東北季風南下後,立刻與西南季風展開大戰,同時又與太平洋高壓東南風輻合,
再加上馬勒卡颱風的速度不快,太平洋高壓也不會立刻西伸,
因此東北季風與偏南風(西南季風+太平洋高壓東南風)交會期間,
風場輻合在台灣南部和東部,加上巴士海峽、台灣東部海面上水氣含量多
導致未來一周前期南部和東部降雨多,甚至大雨。
一周後期,台灣南部降雨緩和,東部仍要留意降雨。(因為偏東風接手)
而台灣北部由於受惠於馬勒卡颱風東移過程,
吹向台灣北部的東北季風一部分被分流往馬勒卡颱風,因此天氣較穩定,
但後期馬勒卡颱風偏東風進來後,是否有東風波動的降雨。
這波冷高壓南下大概影響三四天,隨著冷高壓減弱東移,
東北季風轉為東北風,但足夠讓台灣北部維持較舒服的溫度三四天。
之後太平洋高壓增強,溫度再次轉熱,進入秋老虎。
最後,就是冬季系統的崛起,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尾聲,
西伯利亞整個大陸佈滿冷氣團勢力,
這表示這塊冬季的東亞寒潮爆發源頭之地又開始了。
冬季系統不斷的往這片大陸駐軍。
冬季系統大本營的北極,
北極渦旋未來一周增強不意外,
增強速度也很驚人,
中心百帕高度場從16000米增強到15800米(想像1000百帕低壓增強到980百帕)
南極渦旋的中心百帕高度場目前是14500米(想像850百帕的超級氣旋)
無怪乎南極大陸冷成這樣。
而北極海冰也不意外的經過了全球暖化的夏季,海冰面積少的可憐,
但目前已開始增加,這很有意義。
因為比起平均北極海冰面積要到秋分過後才開始增加,
今年提早了一兩星期,也是近幾年來最早開始結冰的。
而從北極大氣環境來看,剛好分成三大槽,北美大槽、東亞大槽、歐洲東部槽
正是北半球冬季的環境場。
這象徵著,今年入秋後的北方大陸的秋天短暫,北極冷氣團不斷向外輸出。
看來,冬季系統很急...
如果今年,北方大陸提早入冬的話,
是否前冬時期(跨年前之冬)東亞爆發寒潮機率增高則有待觀察了。
(以上供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