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未來一周,近似冷氣團或達標的冷氣團南下
進入冬季以後,極地冷凍氣團威力強大,
因此當北方系統南下時,總是整片鋪天蓋地而來,
反映在高空場,就會看到西風槽厚實。
這就是與春天不同的地方,
春天高空系統變化快速精彩,
西風槽脊一波波上演令人目不暇給,
忽冷忽熱的天氣讓春天後母心。
但是在冬天,
一大團一大團強的的冷凍氣團,
由於溫度非常低,重量很重,不是想推就能推得動。
因此大氣環境必須運作出一套很強大的動力系統,來推動這些極地冷凍氣團。
呈現出來的西風大槽又厚又肥,一旦南下,溫度也不會立即回升。
如果西風槽的通路維持夠久(北極強烈震盪),
台灣北部下整個月的雨也不稀奇。
以往就發生過好幾次連續降雨一兩週。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東亞的確有一波西風大槽把冷氣團帶下來。
因此,台灣溫度下降明顯,模式看來850帕3度線逼近台灣北部近海。
看起來有機會就是一波冷氣團。但是以台北來看要考量城市暖化與地形效應。
因此,最低溫度可能在13、14度多,剛好就在冷氣團標準的邊緣。
但從大氣動力來看,
冷氣團是懶惰的大氣團,溫度越低越懶,
而西伯利亞極地冷凍氣團溫度非常低,因次更加懶惰。
要催動北方這麼一大團冷氣團南下的背後關鍵就是強大的東亞大槽。
若是冬季的東亞大槽偏弱,那南方包括台灣,普遍溫度偏高。
因此,春天高空系統變化快速般的精采,
在冬天很少上演這種戲。
冬天主要的大氣劇場就是寒潮爆發(冷氣團堆積後南下)與冷氣團南下。
前者靠的是阻塞高壓或是更強的西風大槽引導,後者就是西風大槽。
撇開這兩種,冬天沒甚麼戲了。
(就像夏天主要的大氣劇場也只有"太平洋高壓"和"季風槽(包含颱風)")
至於秋天,則又與冬天和春天不同。因為秋天高空可見南亞高壓/太平洋高壓。
因此重頭戲在地面場。(地面場如同春天的高空場變幻般的精采)
未來一周進入冬天的劇場。
大氣環境就是一波冷氣團南下,東北部容易降雨。
冷空氣從後天開始南下,影響時間不短,要到一周尾聲才會明顯回溫。
中南部也可以感受到變冷。
另外整個北半球大氣環境場來看,
模式預報北太平洋阻塞高壓崩潰為暖脊後,讓北美大陸呈現寒潮爆發,
極凍的北極氣團宣洩而下,加拿大中部急凍。
有趣的是,前有北太平洋暖脊,後有北大西洋暖脊,
北大西洋暖脊非常深厚,遍及到整個歐洲,
這使北極氣團另外往西伯利亞堆積。
因此,預報一周尾聲,台灣回溫時,西伯利亞又出現850帕近零下40度的低溫。
一周過後,就是看西伯利亞另一波龐大的冷凍氣團,
是否南下還要再觀察,這需要觀察是否有強大的系統來驅動這團懶惰的大氣團。
如果南下後,台灣溫度會有多低?則需要觀察先前一篇所提的於西風氣流。
(以上供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