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子看氣象#30:關於颱風編號與命名

作者: TenbeensWu (佐久間 薇子)   2017-08-10 19:53:36
大家安,這裡是薇子看氣象 (ゝ∀・)
相信各位應該都知道,颱風有名稱也有編號,
但對於這些,你了解多少?
你知道歐珀的英文名字原本不是Opal嗎?
你知道颱風編號也可以「被消失」?
這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先來聊聊颱風命名好了。目前西北太平洋使用的是第六世代的命名表,
是1998年12月,WMO於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
自2000年開始,改由14個國家或地區以其地方特色進行命名,
一組二個國家或地區,排列順序為會員英文名稱首字順序。
(舉例來說,柬埔寨英文是Cambodia,為14個成員當中,英文首字最先的,
 所以每一組均先由柬埔寨的名字開始;而越南由於是Vietnam,為英文首字居於最末,
 所以颱風命名表上每一組均由越南的名字作尾)
每組有28個名稱,有5組,即各國或地區提供10個名稱,共計140個。
說到這邊,這下子知道了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命名表,
有「世代」這個概念,其實也就只是稱「一張命名表系統」為「一個世代」。
前五個世代的命名表都是由美國命名的,不為WMO所肯認,
僅限於官方立場親美的國家或地區所使用,例如我國、南韓、英屬香港和葡屬澳門等,
而日本因為戰後初期受盟軍(尤其是美軍方面)軍事占領,也會有這種狀況,
像是1950年的珍恩(Jane),真的被音譯為「ジェーン台風」並廣為通用,
但到後來CMO(日本中央氣象台,今JMA)有了屬於自己一套的颱風編號系統,
即使在1951年就已經投入使用,但在1953年6月4日起正式廣為通用,
首例就是1953年的茱迪(Judy),由「ジュディ台風」改稱「昭和28年台風第2号」。
至於琉球群島,由於在1972年主權移交前仍受美軍軍事占領,到1972年起才改用編號。
不過這也不代表JMA不承認JTWC的名稱,
因為這種編號稱呼主要是對內放送、報導的,對外的話則仍使用JTWC的名稱。
雖然這種以名字稱呼颱風的方式逐漸被日本揚棄,
但有些颱風會被JMA甚至是民間取個封號以作紀念,在表達方式上更為直觀,
像是JMA就有了八大命名颱風,民間的話則以1991年密瑞兒的「蘋果颱風」最為知名。
(因為1991年密瑞兒侵襲日本青森,當地蘋果名產損失非常慘重,故以稱之)
來看第一世代(1945-1948),1945年,美國海軍組建JTWC的前身--
颱風追蹤中心(Typhoon Tracking Center,簡稱TTC),
著手對西北太平洋颱風的命名與追蹤工作。
雖制定名稱表,但無「輪回性」,且要夠幸運才能被命名,
例如1945年日本的「阿久根颱風」就是典型的遺珠之憾。
以1945年為例,當年颱風以A開頭之名稱為起始(A-M),
與以N開頭之名稱為起始(N-Y)輪流交錯出現
(例如:颱風名稱用到G之後,突然跳到從R開始命名,
    幾週後颱風T消散,又跳回從H開始,周而復始);
1946年開始改善此現象,名稱之英文字母開頭不再交錯出現,
但命名表似乎也是一次性的,用完就再制定新的名稱表。
1948年12月,TTC首次使用了有輪回性之颱風名稱表,進入第二世代(1948-1978)
一用就是30年有餘,使用至第十輪第一組(溫妮)結束為止。
同樣也是按照英文字母開頭順序排列出現,
有四組女性名,每組21個(排除Q、U、X、Y、Z),共計84個。
使用初期,每年可除名五個以上,以1949年之十個至多,
後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於1959年5月正式成立後,開始收斂其除名頻率。
由於美國女權運動興起,政治輿論高漲產生壓力,
促使JTWC重新制定命名表,進入第三世代(1979-1989),期間沿用十年有餘,
使用至第三輪第一組(韋恩)結束為止。雖同樣以按照英文字母開頭順序排列,
每組21個(排除Q、U、X、Y、Z),有4組,共84個,
但男女名稱交錯輪流出現,颱風強悍從此不再只有女性形象。
第三世代也保有第二世代的名稱,甚至出現原被除名的名稱,
綜觀而言,除名頻率較第二世代頻繁。不過由於使用多年,
JTWC又開始重新制定颱風名稱表,使用近七年,進入第四世代(1989-1995),
使用至第三輪丹恩結束為止,當時第一組名稱仍未使用完畢。
這個世代同樣是按照英文字母開頭順序排列出現,四組男女名稱交錯,
每組23個(排除Q、U、X),共92個。
第四世代也保有第二、三世代的名稱,
綜觀而言,除名頻率仍較第二世代頻繁。
後來,JTWC又開始重新制定颱風名稱表,進入第五世代(1996-1999),使用四年,
使用至第二輪丹恩結束為止,當時第一組名稱仍未使用完畢,
第六世代直接於2000年開始,第五世代就此猝然結束。
同樣按照英文字母開頭順序排列出現,每組23個(排除Q、U、X),共92個,
即使男女名稱未交錯出現,兩者比例仍占各半。值得一提的是,這世代沒有除名。
進入第六世代(2000-)之後,到目前為止是除名頻率最為頻繁的時期,
且亦有颱風是因為其特殊紀錄抑或名稱本身問題而「技術性」除名,
目前為止已有七個名稱因此除名。
至於其他洋面的命名表各世代概況,有待之後再述。
不過命名上還是出現了些問題,像是JTWC和美國盟友所使用的颱風名稱拼法不一樣,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1962年的歐珀,明明是Opel(可見於1962年JTWC颱風年鑑),
但卻被JMA和臺灣省氣象所(今CWB)拼成了Opal,而且沿用至今。
此外,在1962年被除名的巴布絲(Babs)和夏綠蒂(Charlotte),
在JMA和臺灣省氣象所再次出現,而未換成新名稱寶佩(Babe)、解拉(Carla)。
其他例子還有1960年崔絲(Tris/Trix)、1961年艾麗絲(Arice/Alice)、
1975年海倫(Hellen/Helen)、1980年貝蒂(Belly/Betty)、
1985年費依(Fay/Faye)等,不過後來臺灣省氣象所/CWB都有做出更正,但JMA仍維持。
第六世代也對一些颱風做出拼法更正,像是南韓就在2008年配合韓語拼音統一政策,
把馬賴拼音換成文化觀光部2000年式拼音(如:Changmi→Jangmi、Chebi→Jebi)
2002年泰國方面也將一些拼法做出更改。
說完命名,來颱風編號吧!它就不像名稱需要由JMA授權才能給予。
也就是說,每個氣象機構想用什麼編號,就用什麼編號,
格式也沒有特地統一,有時用「公元年+號碼」,有時用「公元年末二位+號碼」,
JTWC也是有時用「洋域+編號+公元年」,有時用「編號+洋域代號」
反正這在同一個氣象機構上其實是通用的,但問題就出在不同機構之間編號的不統一,
因此就促使「颱風命名」和「國際編號」的出現,像是1997年溫妮的編號就很多:
CWB編號為199714、CMA編號為199711、JMA編號為199713、JTWC編號為WP141997,
為了避免這種麻煩,稱這颱風為溫妮(Winnie)是最簡單不過的方法了。
不過像是中國、越南等國由於官方立場,所以不使用前五個世代使用的名稱,
到1999年都還是在用自己機構所使用的颱風編號,2000年起才使用名稱。
但也有國家不太使用名稱,像是北朝鮮、日本(習慣問題)。
至於編號上的差異,有些機構會在JMA仍未升格TS時自行升格(撿野孩子,如CMA和CWB),
有些機構則另外使用侵襲編號(只對侵襲颱風進行編號,如早期的CWB和當今的NCHMF)。
現在,JMA所使用的國際編號才是為WMO所肯認的,而且編號可追溯1999年之前的颱風。
但是有個案例卻發生在1954年,
由於JMA事後降格當年2號和10號颱風的巔峰強度為TD,
不再被視為颱風,但在颱風編號無法遞補的情況下,
只能讓5402和5410這二個編號「被消失」,成為欠番。
雖然找不到5402當時的天氣圖,但個人有留下5410號颱風存在的天氣圖。
1954年9月2日早上8時(UTC+8):http://i.imgur.com/i3nt9Cb.jpg
那麼,有沒有與此相反的情況——TD被事後升格為TS?
答案是沒有,但根據JMA的說法,若是遇到這種事,
理論上雖然不會給予名稱,但可追封編號,
就是在前一個颱風的編號加上小數點。
舉例來說,如果該颱風誕生在1710和1711之間,追封編號就是1710.1。
以上是此期的薇子看氣象,咱們下回見!(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