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騙你熱,下週東亞寒潮爆發(除華南台灣

作者: daron (一)   2017-11-07 23:17:40
天氣小觀:騙你熱,模式預報下週東亞寒潮爆發(除華南台灣)
今天的天氣轉熱,但卻是夏季系統的迴光返照,
也就是太平洋高壓的最後微笑,
過了今天,太平洋高壓開始往南撤退,
一周後期,已經出現短暫式崩潰的徵兆。
原因很簡單,今年的東亞大槽有點猛。
不禁令人懷疑,今年的冬季系統攻擊是否很兇悍。
因為,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尾聲,東亞第一波寒潮爆發
先講重點:華南到台灣不在範圍內,主要原因是南方高壓勢力的阻礙,
太平洋高壓往南退後=>副高,
副高開始抑制熱帶洋面的對流發展,
同時也將溫暖海面上的暖氣團,拿來對抗北方涼空氣的入侵。
雖然這種溫暖洋面的暖氣團,沒有爆發降雨(=>沒有南亞高壓)勢力不夠強,
不足以抵抗北方西風系統帶來的冷空氣大軍,
但對於地面東北季風要冷卻海面,可以拖上一段時間。
何況,
冬季系統初發威,東亞首波寒潮爆發若要涵蓋台灣,
需要很強~很強~很強的大氣推動力。(幾乎篤定要有阻塞高壓幫忙)
儘管如同以往,東亞首波寒潮以東亞北部為主,
但時間點似乎都早於晚年,
今年入秋以來,東亞大槽一直默默在發展,
從亞洲遠東往東亞陸地靠近,不斷導引極地冷氣團南侵:
10月中旬,
關東、大阪等地飆出30度高溫時,北海道已開始天寒地凍,降到冰點還下雪,
尤其10月17日,北海道許多地區的初雪比平均早了20多天。
近日11月初,
東北瀋陽也開始飄雪,顯示東亞大槽的威力更近一步往東亞陸地靠近,
而未來一周,更猛烈的東亞大槽威力顯現,最後帶出第一波東亞寒潮爆發。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冬季系統竟然發動了三波攻擊,一波更甚一波,
第1波冷高壓1030百帕 -> 第2波冷高壓1036百帕 -> 第3波冷高壓1048百帕
尤其,
一周尾聲的第3波強冷高壓,讓北京、瀋陽地面溫度達零下5度,直接冰凍。
北京的冰點一般是11月底~12月初,
即便2016年北京初雪較早,也是發生在11月20日之後,
這次模式竟然跑出顯示2017年11月14日,
850帕零下12度通過北京、零下15度逼近北京,可以說冷凍氣團非常兇悍。
在首爾,
情況沒有比較好,首爾的初雪一般落在12月,有時會提早到11月底,
這次模式顯示,第3波冷高壓850帕零下9度線,約地面溫度0度線通過首爾。
綜合以上看來,東亞大槽威力開始顯現東亞北部,再來的新挑戰就是全面東亞,
但對於冬季系統來說,東亞南部 不像 東亞北部,要考慮南方系統阻礙很大,
尤其要把西風北氣流一口氣帶到華南到台灣,難度可說非常高,
除了像是霸王寒流這種破格的大氣推動力,
就看東亞大槽在今冬能做到甚麼程度了。
而未來一周,就算寒潮與台灣無關,但西風帶大氣系統的迅速變換,
讓冬季的大氣環境完全不像夏季般的單純。
明天起第1波冷高壓2天加強東北季風,休1天
第2波冷高壓再吹2天東北季風,再休1天,第3波冷高壓...
對台灣來說,這已經開始進入冬季大氣環境了,
只是冷熱是相對的,因為西風帶就是有槽有脊,槽冷脊暖相對性波動,
若是要冷久一點,或是冷熱相對的基準溫度降低一些,
就要看之後東亞大槽的威力了。
反之,若希望暖久一點,甚至不要又冷又熱的,
那就要看之後副熱帶高壓是否突襲了。
如果希望"突然冷"又"突然熱",那就等春天吧,因為秋天環境快結束了,
這種過渡季節比較多見。
至於南方擾動,因為冷高壓一直南下,兩者秉性差太多,無法共伴,
南方擾動基本上無害,唯一要留意擾動若往北,高空水汽往台灣輸送,
低層東北季風情況下,東部雨稍多,尤其東南部。
但冷高壓殺擾動是不客氣的,擾動消散,提供水汽的機制也就沒了。
(簡單說說,以上供參囉)
作者: typhoon79412 (珣豪)   2017-11-07 23:37:00
一年四季短袖路過還是要有颱風來臺才行,不然明年全臺整體水情不敢想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